沈延毅(1903年—1992年),字公卓、攻昨,号述菊, 晚号天行健斋主,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城东古 台村。曾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辽宁省 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辽 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 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
沈延毅 行书 1991年
沈延毅是中国现当代碑派书法大家,影响甚巨,就连启 功先生都对他赞赏有加,曾赋诗云:“白山黑水气葱茏,振 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魏碑出自洛阳,《龙门二十品》在伊水岸边,“伊洛”,魏碑诞 生之地。而如今魏碑的传承人却在辽东,是白山黑水孕育了 一代巨匠沈延毅。沈延毅是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杰出诗人, 只是因为书名太显,诗名为其所掩罢了。
沈延毅像
沈延毅传诗200余
首,均为旧体诗,格律谨严,言之有物,大都是有感而发的
写实之作。在这200多首诗中,有近五分之一是论书诗,这
与他的书法家身份有直接关系。这些论书诗固然有些是带有
应酬性质的题贺诗,但也有不少是具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
的作品。这些诗有的富于理趣,启人深思,对学书者不无裨
益。然而,仔细研读这些论书诗,笔者发现能够从中理清沈
延毅的碑学思想演变,对分析他的碑派审美以及碑派书法创
作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沈延毅碑学思想的萌芽期
沈延毅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沈庆飏,优贡生,擅诗 书,有《菊村诗存》,已佚,部分诗作保存于金毓黻《静晤 室日记》之中,还曾编入过《盖平县乡土志》。惜其37岁病 殁。其书法宗颜真卿,又学李邕、何绍基,字势开张,苍茫 雄浑。其所书《单烈女碑》,今存于盖州市文管所。当时盖 州的丁孝虎也是著名书法家。丁孝虎是举人,早年在四川做 知县,民国时回归乡里,书法亦学何绍基,可见晚清时期, 碑学已传到辽南。二人齐名,在辽南均有广泛影响。受家庭 熏陶,沈延毅六七岁时开始学书,他在《习书偶得》中说:
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隋唐数大家。 六十年中如寤寐,几番梦笔笔生花。
学罢诚悬又率更, 锋棱结构渐分明。 黄昏灯火寒窗下, 铁画银钩逐次成。
积健为雄羡鲁公, 渊源篆隶肆圆锋。 别开生面书中象, 一帜独垂百代风。
沈延毅 行书对联 1984年
这组诗虽作于1982年, 但却概括了他自己60年间的 学书历程,是研究沈延毅 书法的重要文献。他在髫龄 开始习书,按次第先学柳公 权,次学欧阳询,次学颜真 卿,次学李邕(明董其昌有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 语)。学柳、欧注重学其锋 棱,以立其骨;学颜、李, 注重得其浑厚、雄肆。 沈延毅学书过程中最重 要的一件事是在20岁左右时 见到了康有为,并拜康氏为 师,盘桓十日,播下了碑派 书法的种子,此事影响了沈 延毅一生。沈延毅《追忆与 康有为那段不寻常的机缘》 云:
启悟多端信有因, 高山仰止喜书绅。 童年十日前尘梦, 沓渚楼头拜圣人。
康有为(1858年—1927 年),原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 康南海。晚清时期政治家、 思想家,改良派代表人物, 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近代碑 学重镇,其所著《广艺舟双 楫》为碑派书法摇旗呐喊, 影响深远。据相关文献记 载,康有为20世纪初曾两次 来大连,第一次是民国六年 (1917年),第二次是民国 十四年(1925年)。第一次 只是短暂的停留,沈延毅时 年尚幼;第二次时间较长, 揆情理当是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