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追望经典
临摹经典作品,这是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回顾几十年的临摹历程,约略经历了混沌、盲从、专 一、开放四个阶段。 从6岁拿起毛笔至高中毕业的10年间,属于混沌 阶段。如前所述,我习字的起步阶段,既无经典法 帖,更无明师引路,只听说练字需要描红,至于应该 描什么,却一无所知。
袁波 楷书 吴子来《留观中》 138cm×69cm 2015年
所以那个阶段我所描所临皆印 刷体楷书,现在想来,那10年并无多大收获,唯控笔 能力有所增强,对楷书的基本结构略有认知而已。 1980年至1996年这17年属于盲从阶段。1980年, 16岁的我从四川到湖北武汉上大学,当时班里有一位 同学也习字,喜欢柳体,他说,你练柳公权的《玄秘 塔碑》吧。于是我利用周末到武汉最大的武胜路书店 买了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玄秘塔碑》字帖开始临 习,如此这般近四年后,我们系里一位教授经济学 的老师知道我在练字,便指导说:“柳体,《神策军 碑》比《玄秘塔碑》更好,你应练《神策军碑》。”
我感谢老师的指点,想马上改,无奈很长时间都买不 到《神策军碑》字帖,于是一边临《玄秘塔碑》, 一边寻找《神策军碑》。又过了两年,终于在我们去 四川毕业实习时,买到一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 《正书(上册)》,内有《神策军碑》,回到驻地便 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寻之二载,今得于成都市古籍书 店”,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买到字 帖后便迫不及待地练习起来。就这样坚持了几年后, 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一位担任全国中 青年书法展评委的老师,他对我这种学习方法提出了 尖锐的批评,他说,你临柳体的两部帖就花了11年时 间,人一辈子有几个11年?能临几部帖?赶快改,想 临什么就临什么,不喜欢了,马上换!我对老师的教 导深信不疑,便开始不断地放飞自己,有的帖临了没 几天就换了。
袁波 行书对联 68.5cm×11.5cm×2 2023年
加之我当时正参加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 校函授学习,要求临习的种类也比较多,就这样又坚 持了4年,临习真、草、隶、篆、行5种书体法帖不下 50部。现在看来,每一部帖皆是蜻蜓点水。1995年, 又有幸认识一位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的老师,当我怀 着激动的心情抱着一大卷习作向他请教时,他首先问 我:“是谁让你这么干的?”我没敢说出1991年认识 的那位老师的姓名,因为我知道他们两位是好友,不 想因为我而影响两位恩师的友谊,他也没有再追问, 便说,你临的《集王圣教序》还稍微好一点,以后就 专心临它吧,其他的不要再临了。于是我便只临《集 王圣教序》。
袁波 楷书 屈原《橘颂》 150cm×90cm 2021年
后来又有幸认识另一位在中国书法家协 会工作的老师,老师并没有明确要求我临什么帖,只 要求我多琢磨,我就继续临《集王圣教序》,一直持 续到1996年底。现在想来,17年“瞎子摸象”,盲从 期持续时间太长了! 1997年至2004年可视为我习书的专一阶段,专注 于经典楷书作品的临习。1997年,我的一位师兄以一 件小楷册页作品荣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 等奖,他那件兼欧阳询、褚遂良、《王居士砖塔铭》味道的作品深深触动了我,因为我在长达 17年的临帖盲从期内也临习过那几部法帖。
于是便照着师兄作品的样子,以孙过庭《书 谱》为内容,书写了一件小楷四条屏。当我 拿着习作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用他那特有的 沉着而舒缓的语气说:嗯,好,这个好,以 后咱就这么写吧!我紧接着请教说,我并没 有深入地临习过小楷,经典作品我喜欢赵孟 頫所书《汲黯传》,重点练习这部帖如何? 得到了老师肯定的答复后,便心无旁骛地临 习起来。大概是因为多年的积累,也因为专 一,那一年进步很大,到1998年下半年创作 了一件小楷作品,1999年顺利入展全国第七 届书法篆刻展,达到了中国书协个人会员的 入会条件。 加入中国书协后,我继续练习经典小 楷,赵孟頫、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宠 的小楷作品皆有涉猎。与此同时,重温唐人 楷书,重点练习褚遂良楷书和《王居士砖塔 铭》,创作也从小楷转向中楷、大楷,作品 有幸在全国第三届正书展、第四届楹联展中 获奖,也入展首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
袁波 行书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十五部分(局部) 35cm×1450cm 2022年
2004年至今,可算作开放阶段,实现帖 与碑的转换,追求碑帖结合。2004年,我开 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字写大?我认为单 一写帖要想写大很难,于是开始关注碑书, 首先选择了《郑文公碑》,之后专注于《石 门铭》的练习。一年后的2005年,创作了一 件《石门铭》风味的作品,向全国第四届正 书展投稿,评审结果是入选。那一届正书展 把作品分为四个档次:获奖、入展、入选、 淘汰。我作为第三届正书展的获奖作者,此 次既未入展,更未获奖,但这个入选也给了 我信心,毕竟过去这一年从帖到碑的转换学 习得到了全国展评委们的部分肯定,没有把 我的作品打入淘汰之列。此后,我又临习了 《张猛龙碑》和多种北碑墓志,还临习汉 碑,创作时以魏碑为基调,掺入唐人楷书和 隶书元素,时而使用行书笔意,力图追求实 而不死、活而不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