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从事书画,书写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致使书法渐渐远离人群,就很小的一部分人还能坚持笔耕不辍坚持。尽管教育部近年就书法课的问题接连出台了不少的措施和规定,对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下面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如何落实,效果怎样,不得而知。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作为或作为不够,不认真抓,一味追求升学率,没有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而英语却是常抓不懈。在我所在的小县城中,这样的情况是越演越烈,老师给孩子的增压,却对于汉字的教育疏于更多的教育,毛笔字等课程都不上的,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汉字的书写感到陌生,写字都成了问题。

郑利权 楷书 《心经》 30cm×50cm 2011年

以前选才取士采取的是科举考试,你要想考取功名,对书法是有明确要求的,加上历代帝王将相的喜爱和推崇,全社会都很重视,因此过去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识字和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即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因而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由于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随时都需用到毛笔来书写汉字,使得书法能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而当前,随着电脑的普及,由于键盘输入代替手写、办公无纸化、社会的不重视等原因,书法当前的生存条件逐渐恶化。虽然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所说,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以稳定的继承性、渐进性为其基本态势,传统的积淀、丰富、拓展和“入古出新”的变革,乃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国书法史是一个不断创造、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发展的大规律谁也无法否认。然而,我们担心的是书法艺术会不会像自然界物种一样,当生存条件逐渐恶化的时候,物种会慢慢地被淘汰。当然有人认为自然界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不同,但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唐代的宫廷歌舞大戏,当时盛极一时,现在已经没有了。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譬如一些古镇、胡同,不妥善加以保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便消失掉了。说这些和我们的主题有些扯远了,那我们还是回归到当代书法上。

郑利权 草书 《心经》

纵观目前的全国性书法展览作品,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四多四少”:一是行草多,篆隶少;二是拼接多,单幅少; 三是大幅多,小幅少;四是有色 多,无色少,这是四个最典型的 书法视觉化特征。从这个现象背后透露出来的,应该也是四多四 少:重复多、思考少;技巧多、性情少;形式多,内容少;制作多,创作少。记得我曾经在一次全国性的书画大奖赛中担任组委会组稿的工作,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收到很多,其中书法多于绘画,而书法的作品虽然多,但特征也很明显,都是那种没创新,行草拼接花花绿绿的作品,虽然不凡书法很不错的投稿者,但都是千遍一律的布局,很没新意。 

从近年来中国书协和省书协,全国的一大批的机构举办的书法大展中的作品看,“仿真”的痕迹明显,没有标志性的东西和独特的个性,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是改头换面的创作,照着古人的花样去学而学的四不像,不是把古人的扇面内容改成今人的横幅,就是把内容更换,布局照抄,很没新意。从而对书法的创作观严重背离,使人对书法产生有信任,对展览失去信心。再从书法自身来看,其发展也面临十字路口。自上世纪始,当书法的存在从全社会的泛化状态逐渐退缩到单纯的艺术领域后,其作为一门自足艺术的专业化倾向日渐彰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法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能成为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的客观推动力量的,如出版、媒体、展览、学术研讨会、专业团体活动或群众活动之类,使得无论是书法理论研究还是书法创作,都颇具活力。但由于人们对当代书法创作上存在误解,直接或间接地阻碍和影响了书法自身的发展。

郑利权 杜甫《即事》

当代中国书法的“制作化” 就是由于集字式与拼贴式创作带来的书法作品的“仿真化”,创作观念的格式化,创作形式的单一化,导致书法作品千篇一律,出现创作风格与样式的雷同, 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特色。普遍存在着“重复多、特色少、视野窄、起点低”的 问题。 

参与投稿的书写作者为了能够在作品上吸引评委刺激眼球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对作品的加工染色是一方面,染色的基本办法就是用咖啡水、茶叶水或者中 草药水刷,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用国画颜料,目标是把作品仿古化,这样能增加入展的概率。而章法上的拼接,纯粹就是展览的产物,一方面有利于模仿创作,提高作品的成功概率,另一方面提升作品的规模, 迫于展览尺幅的限制,出现了大量横向叠加的作品,以叠加扩大作品的面积,刺激评委的眼球。为入选和获奖都是不择手段,在我组稿的全国比赛中,就遇到山东派一群人一起投稿,而投稿的作品是在很多展览上反复去投稿,不管入选与否都要把作品去强硬的要还,如果不获奖就会说比赛不透明,因为这些作品在很多不是中国书协美协举办的比赛中反复获奖反复捞金,这群人我在此要说是很可耻的。

郑利权 杜甫《即事》局部

魏翰邦的一篇文章中说道,除了表面对某帖某碑的效颦,余下的多是质量不高的按习惯摆弄的点线;为了书法作品入选、入展、获奖,必须挖空心思地寻找出路和机会,必须穷尽脑汁去揣摩评委的喜好,抓住评委的眼球,能入选、入展、获奖才是硬道理;在书法市场上,粗制滥造的书法作品在市场大行其道,严重伤害了书法艺术的严肃性,削弱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格,侵蚀了书法家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才华,书写者成了不断复制作品的机器,这对原创书法是致命的摧毁,最终使书法艺术沦为江湖杂耍。对表面形式的无节制追求损害了书法作品的整体精神,严重阻碍书法创作进入本体、本质。所有这些问题,皆是对书法艺术创新的误解,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书法艺术自身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有一种艺术被称为“国粹”,被当政者视为统治教化 的工具,被文士精英视为身份与修养的象征,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 这就是书法艺术。书法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艺术形态,这种地 位缘自全民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的书法好比西方的音乐,已深入人心,化入生 活。现代人为什么需要书法,正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深入心灵,化解不良情 感。所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纵横之志,郁结之怀”“书虽一艺,与性道 通”“心得其妙,笔始入神” 。 

故而,人们通俗的把书法称为“写字”,表面的含义是用毛笔写汉字,而此背后蕴含着书法作为“书写文化”深刻的本体意义。西汉著名 文学家扬雄《法言•问神》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书, 心画也。”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 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 题,从而奠定了书法创作与品评的基调,也奠定了书法作为 “书写文化”的基础。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心画就是书家心里 面流出来的线条,只有用心书写,他的作品才掺进了个人全部 的喜怒哀乐,形成了个人魅力,写出的作品才有个性,才能打 动人。因而“书写文化”的本质是“我手写我心”。 

所以,以抽象线条为根基的书法艺术,形式美并不是核心 的追索元素,甚至形式中的“技术”元素,也为古代书法家所 排斥,讲究“技进乎道”。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书法大家总会经 历对技巧先取后舍的过程,所谓二王书法“绚烂至极,复归平 淡”以及傅山的“四宁四毋”即为明证。纵观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兰亭序》,还是《祭侄稿》,或是《黄州寒食诗》,形式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并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可以说,今天中国书法的发展正经受着凤凰涅槃式的变革过程,所以书法在当代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人们对书法艺术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