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宋一代,蔡襄对多种书体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回 溯与实践,且在多种书体上皆有卓然超群的表现。但对其各 体书成就的第次,以及其人、其书的历史地位,历来评说不 一,且多有误解,亦不乏人云亦云。蔡襄的书法实践,在凝 聚“尚古”之思的同时,也寄寓了其特有的“尚意”内涵。

蔡襄 《大研帖》 释文:襄启:大研(砚)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邽”,若用商于六里则可,真则赵 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蔡襄是将“古意”和“己意”统摄于古法之中,淬炼而成自 我真意的一代大家,对宋代乃至后世书法的承继与发展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蔡襄;书法;书体;实践

有宋一代,对书法多种书体进行全面、系统回溯与学习 的,除蔡襄而外,实难再找出第二人,这一点,也是蔡襄明 显区别于宋四家中另外三家之处。《宋史》:“襄工于书, 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1]欧阳修亦曾评蔡襄之书: “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2]又云: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3]邓肃《栟榈集》:“观蔡襄之书,如读欧 阳修之文,端庄而不刻,温厚而不犯,太平之气郁然见于 毫楮间,当时朝廷之盛,盖可想而知也。”[4]宋四家中,朱 熹最为推崇蔡襄:“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5]朱长文 《墨池编》:“君谟真、行、草皆优,入妙品。笃好博学, 卓冠一时,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诗云:‘抑 抑威仪,维德之隅。’可以况其书矣。

蔡襄 《澄心堂纸帖》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 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然颇自惜重,不轻为 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古今能自重其书者,惟王 献之与蔡君谟耳。”[6] 291-292这些分别是对蔡襄书法综合的抑 或涉及其在具体书体上的成就评价,皆昭示了蔡襄作为一代 大家的地位。苏轼在肯定蔡襄书坛地位的同时,同样给予了 蔡襄书体上的进一步评价: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 隶小劣。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 为过。[7]3206

可以说蔡襄的地位在宋代是不可撼摇的,但正因为有苏 轼的上述评价,后世以之作为评价蔡襄的参照依据,从而也 产生了很多演绎的成分,由“大字不如小字”导致蔡襄大字 蠢笨、松散的评价;因“小楷次之”导致其《茶录》书写拙 劣的结论;更因“分隶小劣”导致蔡襄根本不会隶书,仅见 的《刘蒙伯墓碣文》隶书碑额极其拙劣等诸多妄评。

蔡襄 《谢郎帖》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宾 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对蔡襄 的负面评价,在宋代时就已存在,笔者在《蔡襄书学研究》 专著中相关章节做了详细论述。 关于蔡襄于诸体书上的成就,其实苏轼说得非常清楚, “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7]3201以及“大字小 疏”[7]3201都是“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 [7]3201而得出的结论, 而并无否定其小楷、草书以及大字之意,这完全是拿蔡襄自 己与自己比较。因着力不同,书体上表现出不同的水准是很 正常的,但不能因之作为批评的靶子,否则既错解了苏轼的 本意,也歪曲了蔡襄的书法成就。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