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说过近现代有几位大师不可学,遭到友人的反对。他们说:“你凭什么说不可学?”我想也对,于是将“不可学”改为“很难学”。这样可能更贴切。现当代的山水画坛学黄宾虹者甚众,而没有能入能出、自成一家者。李可染虽也向黄宾虹学习,但主要学黄宾虹的治学精神、修养境界和陶冶山水范式所需的笔法、墨法。李可染这种看似笨拙的学习方法,却是大智慧、大才之人的方法,所以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黄宾虹严谨的治学精神、高蹈的学养和出神入化的笔墨,才是最值得人们学习的东西。现当代大多数画人只学其图式,水平高者也只能摹其笔法、墨法,但不能入其堂奥,为何?学养不足之故也。黄宾虹积逾五十年之学识,于70岁左右方成绘画大家,80岁才获“大师”之名。对黄宾虹画之韵、齐白石画之趣、潘天寿画之气(势)、傅抱石画之逸,当代画人若学之,除非像李可染那样从本源学,如果只学他们笔墨之皮毛、图式之外形,那么永无“出蓝”之日。我们现欣赏的这幅《
幅《蜀江归舟图》(见右图),就是黄宾虹晚年神韵独具的代表作品。
《蜀江归舟图》为纸本设色,纵65.3厘米,横36.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作是一幅记游之作。黄宾虹是惯画记游作品的。1932年秋初,69岁的他应友人之请,入蜀担任四川东方美专教师一职,历时近一年才返回上海。他入蜀、出蜀皆乘船,有充足的时间领略蜀江上下的景观,并因在“青城坐雨”,得“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以点作皴”的妙悟,发出“入蜀方知画意浓”的感叹。这次蜀地之游是他外出写生时间最长、旅途最远的一次,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他以巴山蜀水为粉本,描绘了近千幅山水画稿,并且画风大变,作品达到浑厚华滋的境界。因此,蜀游对他来说是无法忘却的。蜀地嵯峨的景象在他笔下反复出现。这幅《蜀江归舟图》就是他以蜀地为题材创作的。全图用笔繁而不腻,色彩浓淡相宜,于厚重中透出空灵之气。
黄宾虹晚年对要描绘的具体景致似已不太关注,只注重对笔墨精神的抒写,所以他画中的图式大都很接近,所绘的地方也并非真是画名所标注的地方。他画中的题款也多以画论为主,阐述自己的绘画思想。《蜀江归舟图》亦大体如此。
这幅作品的尺寸不大,气象却很大。这是因为画中的气象来自黄宾虹雄浑的笔墨元气。他画纵横的丘壑犹如高手布弈,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他将宋人之法与元人之气熔于一炉,绘出了沉厚而又空灵的画作。此非修养与体悟至深之人不可学也。黄宾虹不注重表现物象外表的洁净、艳丽,而追求一种山水大美,也就是“内美”,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黄宾虹(1864—1955)原名质,字朴存(一作朴丞),号村岑,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擅画山水、花卉,注重写生。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一生著作甚丰,但成名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