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肥燕瘦各相宜

———刘墉行草书轴

我们这里欣赏到的这件写在洒金宣上的行草书轴(见右图),为清代刘墉所书。作品纵113.2厘米,横43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款后有两方印:一方白文印为“刘墉之印”,一方朱文印为“石庵”。

明末清初,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大行其道。这种书体被称为“馆阁体”。由于帝王的喜欢,致使“馆阁体”之风愈演愈烈。到了后来,以至于学子们如果写不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科举考试中成绩都会受到影响。而刘墉大胆进行艺术实践,突破了“馆阁体”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形丰骨劲、超然独出的新的书法面貌。刘墉对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之字融合佛、道,平生洒脱的心性无不浸入字里行间,书法渐趋平淡而入炉火纯青之境,正所谓“黄钟大吕之音”。

这件书法作品所写内容为刘墉对《平复帖》的考证。他认为《平复帖》并非出自陆机之手。其评价正确与否是题外话,我们放下不管。刘墉这幅字,乍看上去似乎拙笨软弱,不显力度;但若细细品味,则可见其点画、转折全从古人法帖而来,且能举重若轻、转化妙用而不留痕迹,沉重丰腴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中显雍容之相,在简练的外表下蕴藏着深不可测的丰富内涵。超人的胆魄和深厚的修养,使刘墉的书法具有脱俗的清高和富贵气质。这件作品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体,端庄、稳妥,以正面形象示人,不带丝毫媚态。这正体现了刘墉为人端正清刚的一面。其二,在用笔上,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巧拙相生,特点鲜明。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书法才时常招致非议。有人就对刘墉用笔崇尚浓肥、依自我情性而挥洒的书风提出不同看法,甚至刻薄地讥讽为“墨猪”。实则不然。从作品上看,他作书喜蘸墨饱满,运笔酣沉,以随心所欲、意到笔到、不讲究线条粗细匀称而著称,笔画形态圆润、丰实。他的字初看圆柔、绵软,细审则貌丰骨劲、骨骼分明,内含刚性,能表现浑厚浓郁的洞达气象。他固然用墨厚重,但并非处处皆肥,也有非常纤细的时候。墨饱时,他的笔画丰润厚重;墨快用尽时,他的笔仍继续行进,在纸上体现出枯笔效果。这也恰是刘墉书法的绝妙之处。赵佶喜瘦,刘墉喜肥,各有妙处,正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长,各擅胜场。

刘墉幼年学习唐代颜真卿的楷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又进一步学习了晋代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同时还吸取了宋代苏东坡、米芾和明代董其昌等诸家的长处。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在历史上享誉甚高。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为清代帖学书法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因为刘墉作书笔墨浓重,而其官位又相当于宰相职位,因此人们对他有“浓墨宰相”的美称。

深厚的学养是刘墉登上书法大雅之堂的阶梯。他之所以能登顶书法艺术的高峰,成为帖学之集大成者,无疑是得益于其深厚的书外功夫。正因为刘墉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精研经史诗文,以学养书,才形成他博大精深、独具个性的书法艺术。历代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文清书法,论者譬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康有为称赞刘墉书法:“石庵亦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博通经史百家,工书善文,名盛一时。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著有《石庵诗集》。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