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

   元四家: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黄公望介绍:

 黄公望(1269~1354),原姓陆,名坚,平江路常熟人,父母早逝,家贫无所依,7岁时,由侨居此的平阳黄老收为继子,取“太公望子久矣”之意,改为此名,字子久,又名静坚,中年后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大痴道人)、净墅等,晚年又号并西道人。自幼聪敏勤学,及长,博览群书。钟嗣成《录鬼簿》云:“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目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曾为浙西廉访司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权贵所牵累,受-,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信奉全真教(新道教),成了黄冠野服的道士。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水墨技法炉火纯青

 黄公望生活旷达浪漫,隐居常熟时,每日沽酒一罂,卧于石梁,面山饮,饮毕,投罂于水而去。曾于月夜棹孤舟,从西郭门出,循山行,至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回舟过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震谷宇,闻者以为神仙。终日在荒山、乱石、密林中兀坐,或往泖中(松江)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咤;亦不顾。50岁时在松江卖卜,居柳家巷,与名画家曹知白交往,开始学画山水。由于长期生活于山林,对自然界有甚深的观察和感受,故下笔不同流俗而独树一帜,居元季画苑四大家之首(余三人为倪瓒、吴镇、王蒙)。

 黄公望山水很有虞山、富春江特色,师法于董源、巨然两家而又独出心裁,表现了两种格调:一种为浅绛山水,山头多矾石,常用披麻皴与劈斧皴,笔势雄伟另一种则系水墨,干笔皴擦,皴纹较少,笔意简淡豪迈。在作画前他重视写生。倪瓒说他“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故笔下千岩万壑,愈出而愈奇,如《九峰雪霁图》便以洗炼手法表现了雪山明‘净错落之状,意境极为深远。最著名的作品为《富春山居图卷》,长2丈4尺,至正七年(1347)始作,时年已?9,苦心经营了7年才完成。画中所现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峰峦坡石,起伏变化,云树亦疏密有致。其间并点缀以平沙、村落、亭台、渔舟、小桥,以及溪山远处的飞瀑。笔法如草篆,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平和宁静的气氛。

 他的《观瀑图》,题款为“平阳黄公望”。 又有《题梅花道人墨莱诗卷》,末署“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晚年,居西湖赤山筲箕泉,卒于富阳,年86。著有《画山水诀》、《大痴山人集》。

倪瓒介绍: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等,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今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人。倪瓒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有魏晋人风致。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亦着色。山水画初宗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山石树木兼师李成。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字元镇,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无锡(今属江苏)人。

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轴

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所作画以天真幽邃为主,淡远简古,不同流俗,脱尽画院中习气。存世有《雨后空林》、《梧竹秀石》等画作。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飘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 著有《清□阁集》15卷。

吴镇介绍: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自称梅花和尚、梅沙弥,浙江嘉兴魏塘镇人。诗文著作有后人辑集的《梅道人遗墨》及《梅花庵稿》传世。

元 吴镇 草亭诗意图卷 局部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以善画山水和墨竹著称。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而有新的变化。画法上,多用披麻长皴,兼用厚重的点苔法,以表现山川洲渚的不同景色。构图、意境亦富于变化。其独到之处在于,变董源、巨然的淡墨轻岚而为沉雄郁茂。作品充分发挥水墨丰润、浑然一体的特色,在元代绘画中能自成一派。兼长水墨竹石,取法文同,又受高克恭影响。喜用秃笔重墨,笔锋劲利沉着,气势浑厚豪迈,自成一格。吴镇画给他儿子佛奴的长篇巨制《竹谱》册,为晚年的重要杰作。吴镇善写草书,师法怀素和杨凝式,笔势宛转遒丽,自成一家。

王蒙介绍:

 王蒙(1301—1385),元朝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葛稚川移居图(元.王蒙代表作)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元王蒙秋山草堂图

 浙江人。是赵孟頫的外孙。元末弃官隐居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因案子所累,死于狱中。他强文博记,擅长诗文、书法和绘画。尤擅山水。他的画纵逸多姿,逾越松雪规格,变古创法,自立门户。

生平罕用绢素,以纸抒写,写景多稠密,得意之笔,尝用数家皴法,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径路迂回,烟雾微茫,曲尽山林幽致,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尤有独到之处。

他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夏日山居图》轴,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秋山草堂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花溪渔隐图》轴,图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 具区林屋(1308-1385)元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明四家

  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两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沈周介绍:

 热爱湖山庭园笔墨苍润秀雅沈周(1427-1509)是吴派画家的指导者。在中国传统的评价,人们到今天仍然不能否定其作品中高度的历史价值。在当时,他是唯一真正拥有独创力的天才。而他的弟子中以文征明为最有名。一四七○年出生的文征明(当时沈周四十四岁),吸收继承了他老师卓越的艺术风格,也可算是一位天才。他恰足以代表十六世纪前半的苏州画派。其作品也成为十六世纪后半被临摹的对象;直到一五五九年他去世为止,高龄九十的他,作品中的独创性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沈周是明代吴门派创始人,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他家学渊源,曾祖父是王蒙至友,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也都善画,宗法王绂、杜琼。

沈周《庐山高图》

他除了受到家庭的薰陶外,自己也得到同乡先辈杜琼、刘珏等人的亲授。沈周早年主要学王蒙,笔法比较细密,多作盈尺小景。中年师法黄公望及宋代诸家。40岁以后,始拓为大幅,风格趋于劲健,追求骨力。晚年以吴镇为宗,笔健皴简,更加苍劲浑厚。他讲究诗书画三者的有机结合,苍润雄逸的画面,配上清新质朴的诗句和挺拔苍劲的书法,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文人画的特色。沈周擅水墨山水,尤以水墨浅绛画法著称。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以粗笔见胜。其花鸟画,宗法南宋牧溪水墨粗简一路,并吸取文人墨戏画法。所作水墨写意花鸟,形象写实,用笔简括,墨色厚润,格调质朴,在写意之中不失形似,泼辣之中兼有恬和,上承宋元传统,下启大写意花鸟画端倪。这里我们就沈周和文征明两人的艺术性作个探讨。把沈周置于吴派领导者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当时就有一称为“吴派”的集团存在。他是吴派画家的美学理念,同时也是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更是十五世纪明代艺术最先进的主导者。他所秉持的生活方式和创作原则,几乎都是在中国文化中逐步地建立起来。所谓“文人”的概念是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的宋代所兴起的。苏轼(1036-1101)、李公麟(1040-1106)、米芾(1051-1107)都是著名文人,元代(1260-1368)在江南巨匠辈出,因而使“文人”的观念变得更确定。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

文征明文徵明介绍:

文征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别名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贞献,号衡山居士,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官任翰林待诏,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诗接近柳宗元、白居易,诗风 淡雅秀丽,清新自然。

 人物生平

 文征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十一月六日(1470年11月28日),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于成化八年(1472年)与吴宽、杨一清、司马垔、桑悦等同榜进士,成为家族中首位进士,成化十年(1474年)任永嘉知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

 文征明少时即享才名,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八年(1495年)26岁到嘉靖元年(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

文徵明东园图卷

 《东园图》卷,明,文徵明作,绢本,设色,纵30.2cm,横126.4cm。

 嘉靖二年(1523年),54岁时,文征明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心中悒悒不乐。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文征明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时为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559年3月28日)去世,私谥贞献先生。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其书画为明代之冠。家藏书籍、书画极富,真赝纵横。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较多,宋刻本有《周易》、《资治通鉴》、《洪氏集验方》、《冲虚至德真经》、《杜工部草堂诗笺》、《白氏文集》等10数种,近千卷。其藏书楼名众多,今从其藏书印知道有“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梅花书屋”、“梅溪精舍”、“玉盘山房”、“烟条馆”、“悟言室”、“清白堂”、“归来堂”等。藏书印章还有“竺坞”、“悟言室”、“江左”、“停云”等。卒后,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书籍和书画。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习字,出自《书林记事》,记叙了“吴中四才子”,或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练习书法的故事。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历史评价

 王世贞:余尝谓吴兴赵文敏公孟俯,风流才艺,惟吾郡文待诏征明可以当之,而亦少有差次其同者。诗文也,书画也,又皆以荐辟起家。赵诗小壮而俗,文稍雅而弱其浅同也。文皆畅利而乏深沉,其离古同也。书小楷赵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纤,其精绝同也行。押则赵于二王近,而文不能近,少逊也。署书则文复少逊也。八分古隶则文胜小篆,则赵胜也,然而篆不胜隶。画则赵之入唐宋人深,而文少浅其天趣同也,其鉴赏博考复同也。位在赵至一品,而文仅登一命。寿则文予九龄,而赵仅垂七衮异也。若出处大节之异,前辈固巳纷纷言之,独赵集有述太傅丞相伯颜德一章,中所云:‘舆地久巳裂,车书当会同。’又云:‘-仰照耀,一方顾颛蒙。’呜呼元诚而亲主,宋社诚屋,伯颜诚贤有功岂而所宜言者,何有胸无心至此也,吾待诏。不与同年语也。

唐伯虎唐寅介绍:

唐寅(1470-1523),别名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明朝著名画家、诗人。唐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29岁的唐伯虎参加应天府公试,中第一名“解元”,然而受“会试-案”牵连,被罚永世不得为官。唐伯虎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门户,自立风貌;代表作有《落花诗》、《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六如居士集》等。

 人物生平

 唐寅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03月06日),去世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01月07日)。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祖籍晋昌,书画落款中,常书“晋昌唐寅”四字。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苏州城。二十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弘治十二年,二十九岁,参加应天府公试,中第一名“解元”。

明唐寅秋风纨扇图

 弘治十三年(1500),三十岁,赴京会试,受“会试-案”牵连,被罚永世不得为官。唐寅回家纵酒浇愁,绝意仕途,以卖画为生,始游名山大川。

 唐寅离开苏州,至镇江,至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后坐船过芜湖、九江,至庐山。乘船溯江而上到黄州,吊赤壁遗址,绘《赤壁图》。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登南岳衡山。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仙游县九鲤湖。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时囊中已罄,遂返回苏州。千里壮游,历时九月。

 返回苏州,家中清贫,妻子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靠卖文鬻画为生。

 正德元年,唐寅三十六岁。选中城北桃花坞。桃花坞原名章园,为宋人章楶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颇具山野之趣。次年唐寅以卖画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致力于绘画,常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祝允明《-畏墓志铭》)。

 正德九年(1514),唐寅四十四岁。 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至南昌,后发现宁王有谋反阴谋,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宁王起兵反叛,被平定,唐寅逃脱杀身之祸。自此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取《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自治印章“逃禅仙吏”。

 自南昌返吴后,多病,作画不多,加之不善持家,生活艰难,常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借钱度日。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唐寅独生女为儿媳,为唐寅晚年最开怀之事。

 明嘉靖二年(1523),健康日益恶化。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触动唐寅心境,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享年五十四岁。临终前作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征明等凑钱安排后事,葬于桃花坞北。祝允明书写千余字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于石碑上。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来自墓志铭。

 嘉靖二十六年,唐寅墓迁葬至横塘镇王家村。

 唐寅好收藏图书与书画,富为一时。每夜读书一卷,用朱黄识别于书旁。每阅一卷,写山水、人禽、竹木,或书小诗,或记月日。藏书楼有“梦墨亭”、“学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为多,有成玄英注疏《庄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载》为南宋精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刻本中佳本。藏书、藏书画印记有“南京解元唐寅”、“唐伯虎印”、“梦墨亭”、“学圃堂珍藏书籍”、“唐居士印”、“梦墨亭六如居士”等。其收藏的古籍中,有较多的亲笔题记,如“苏台唐寅子畏学圃堂珍藏书籍”、“晋昌唐寅醉中读”、“-畏梦墨亭藏书”、“吴郡唐寅桃花庵中梦墨亭书”等。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诗文几近散轶。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篇)诗文核阅后付梓,产生了第一个较完善的唐寅诗文集,一时洛阳纸贵。

 著名常熟出版商与藏书家毛晋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收录唐寅生前诗文轶事,丰富了唐伯虎诗文内容。

 毛晋还承担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据《蘇州府志》,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

 会试-案

 弘治十三年,京城会试主考官为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皆饱学之士,出题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惟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脱口而出:“此两张卷子定为唐寅、徐经所做。”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

 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并所录之卷。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县衙为小吏。

 程敏政罢官还家。华昶坐奏事不实,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消极颓废。

 《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唐伯虎点秋香

 江南才子唐伯虎天资聪慧,仪表堂堂,琴棋精通,诗画双绝,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身边伴有八个国色天香的表妹,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不能心灵相通。一天,家丁来报,说宁皇正在图谋造反,唐伯虎让母亲把来人打发走。谁知,来人居然带来了御医要给唐伯虎治病。切脉时,唐伯虎急忙调动内功改变脉象,御医看后大惊失色让唐家赶快准备后事。唐母见唐伯虎暴露了会武功的秘密勃然大怒,为此,唐伯虎十分不解。唐母告诉他,万一让唐家的两大仇人:夺命书生和唐父当年的恋人华山大侠发现他是霸王枪的传人,将会招致杀身之祸。

 唐伯虎决定离家几天,邀江南其他三位才子一起出游。路上偶遇华夫人带她的婢女春、夏、秋、冬四香等到庙中进香,唐伯虎对貌若天仙的秋香一见钟情。在船夫的帮助下,他施展计谋混进了华府,以便接近秋香。当唐伯虎向秋香表明心迹时,秋香身上的《唐寅诗集》失落在地。华夫人出手打败四贼,当她发现《唐寅诗集》后大怒。唐伯虎为解秋香之难,谎称把诗集带在身边是不忘跟唐家报仇。华夫人气消,遂同意唐伯虎为华府书童,赐名华安。从此,唐伯虎得以自由出入华府,进一步接近秋香。

 宁皇率师爷和夺命书生带着大队人马来到华府,声称与华太师研究诗画,并带来唐伯虎的真迹,华太师与宁皇在朝中政见不和,今日难免忐忑不安。当宁皇等借机寻衅的关键时刻,唐伯虎施展技艺转危为安。根据华安的高强武艺及诗画方面的才华,华夫人断定他就是唐伯虎。她答应华安说出真实身份就将秋香许配给他,不料,华夫人当场翻脸无情,还在参茶里放了毒。为救唐伯虎,秋香偷了许多解药。正在这时,夺命书生来府扬言要将华夫人赶走,危难关头,唐伯虎用霸王枪除掉了夺命书生。幸免于难的华夫人为报答唐伯虎,允诺将秋香许配给他。经过一番曲折,唐伯虎终于与心爱的秋香拜堂成婚。

 唐伯虎的画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兼其所长,超越其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画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以小斧劈皴为之,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唐寅作画很少注明年份,且画风变化不很有规律,很难推测作画时间,也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其画有时与沈、文画风相近,如《南游图》,为唐寅三十六岁时赠送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的作品。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门户,自立风貌。

 唐寅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兼收并蓄,对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画风。另一方面,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

 唐寅人物画写实功力较强,形象准确而神韵独具,《明画录》评他的人物画“在钱舜举下,杜柽(杜堇)居士上”。水墨写意花鸟,墨韵明净、格调秀逸洒脱而富于真实感。

 唐寅诗集

 唐寅诗文以才情取胜。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丽,有六朝骈文气息。-案之后,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600余首。诗集中有为歌记而作者,如《花酒》、《寄记》、《哭记徐素》、《代记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陈继儒《太平清话》记:“唐伯虎有《风流遁》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语也。” 是书已失传,无以为证。

仇英介绍:

仇英(?-1552)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山水学赵伯驹细润风骨劲峭明代四大画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三人,在一般的论画书籍之中,对于他们,多具有丰富的、可信的资料记录着,独有仇十洲(名英,字实父,亦作实甫,号十洲,又号十洲仙史)。一家是最感缺乏,照理,十洲既然在美术史的地位上与上述三家相并立,他的一生行状,当然是不会缺少的。可是事实确使我们后来研究的人感到异常棘手。在《明史》中,这所谓正史的,自然不会有他的列傅,就是《明书》一类的史籍也不会有记载着。

秋江待渡 绢本设色 仇英

 《吴县志》卷七十五上《艺术列传》很简单地作如下的记载:“仇英,字实父,太仓人,移家郡城,画师周臣而格律不逮,特工临摹,粉涂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女号杜陵内史,能人物,有父风”。作为研究明代绘画史实比较主要的两部书,嘉靖四十二年吴中流客王稚登字百谷撰的《国朝吴郡丹青志》,明末会稽徐沁字野公著的《明画录》,同样也只是寥寥数语,王稚登把仇十洲列为“能品志”第四人,传云:“仇英,字实父,太仓人,移家郡城,画师周臣而格力不逮,特工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稍或改轴翻机,不免画蛇添足”。

松溪论画图  仇英  绢本设色 纵60厘米横105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明画录》列十洲传于《人物》之中云:“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大仓人,后寓吴,初执事丹青,周东村异而教之,摹唐宋人画,皆能夺真,尤工人物,其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综观上引三节,不但简单,而且雷同,这到底是何原因呢?明朝茅一相编《绘妙》,对十洲有如此的评述,今录其首段:“仇英号十洲,其所出微,常执事丹青,周臣异而教之,于唐宋名人画,无所不摹写,皆有藁本,其临笔能夺真,米襄阳所不足道也”。此中的“其所出微”,“米襄阳所不足道也”诸语,正可作为著录不详的原因看,换言之,在文人士夫的眼光中,仇十洲是一个画工,何有详尽记述的价值呢?在十洲自己,把绘画看作一种独立的艺术,往往只在石隙树根,写一名字,盖一二颗图章,并不如其他画家的以诗文来题跋,附丽成观,确如唐宋画家不书款识也。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