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6-12 18:2027550
理学大师的诗情书韵——朱熹《城南唱和诗卷》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手卷 31.5×27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复制图片地址点击放大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居谭州(今长沙)。构...

理学大师的诗情书韵——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1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2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3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4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5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6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7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8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钤山堂书画记》 《庚子销夏记》 《式古堂书画汇考》 《石渠宝笈》 第9张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手卷 31.5×27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复制图片地址点击放大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居谭州(今长沙)。构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朱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栻在谭州(今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的诗作,城南唱和诗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诗一共二十首,描绘了城南风光二十景。时年朱熹38岁,此诗卷书写年代则较晚。此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为朱熹传世佳作。明陆简《朱熹城南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柱精诣绝人。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

…………………………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文化系统中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南宋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与学问家。在学术上,他是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思想体系,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中的义理为研究对象,即后世所谓的“义理之学”。

朱熹在理学的研究上发展了程颢、程颐“无独必有对”的矛盾学说。他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中都存在着两两相对的矛盾。他曾说:“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动便有静。……盖所谓对者,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对,或以反而对。反复推之,天地之间,其无一物无对而孤立者。……天地之化,运行无穷,然其所以为实,不越乎一阴一阳两端而已,其动静、屈伸、往来、阖辟、升降、浮沉无性,虽未尝一日不相反,规亦不可一日不相无也。”这种对事物的阴阳转变的动态性、辩证性的看法与认识,无疑对其行为、处世、著述、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问家与大思想家的朱熹,书法虽为其研究理学之外的余事,但也体现了他“格物致知”的思想。这里欣赏到的《城南唱和诗卷》,为朱熹和张栻《城南诗二十首》而作。

此作系行草纸本,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朱熹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访南轩(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其为张浚之子。曾建城南书院。城南有二十景,因题诗二十首)于长沙后所作的唱和题咏。从中,我们何以一睹理学大师的诗情书韵。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有艺术实践的集中概括,又要具有美学范畴中的内涵要素。唐人张怀瓘谓书法“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同朱熹的理学言论有着高度的契合。而在书法的实践性书写中,这一思想又要求书家从宇宙万象的各个方面、不同层次来观察、感受、体味汉字字形、字势的变迁。朱熹的理学言论对其书法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此卷为典型的学人墨翰,诗文的立意、格韵亦雅致清隽。从书法角度来看,点画质地强韧,一些点画的传承牵丝虽细,但毫无纤弱之态,有着活跃行气、上下呼应、对照比较的作用。

如其中的“纳”、“湖”二字,笔势在连贯性的挥洒中,学人气质一览无遗。而在笔意与笔势的相互牵引上,既有圆、实、劲、涩的变化,又不乏锋颖在运动中间或表现出的苍劲雄伟。这种阴阳转换,虽是作书,亦可看做是朱熹在以“理”释“物”,真是精彩绝伦!对“圆笔中锋”的掌控,使得此卷中的字势更多地带有一种雍容润泽的质感与厚度,这一点在大量的转折性笔画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学书贵能通变。”从此卷看来,朱熹书从鲁公、坡翁、襄阳出,已尽得三家精粹,了无三家旧习,是善于“通变”的良好范例。黄庭坚云:“用笔妙在起侧。”此“起侧”即为用笔的提按。朱熹通过用笔的提按,将其书写中的矛盾俱化解在瞬间的挥动当中,以此形成“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的奇趣,观之若即若离,品之忽隐忽现,既有变幻感,又有沉浮感。在此卷中,这种运用奇妙的提按比比皆是。

字体形态的欹侧互动、自然无饰,是此卷最令人瞩目之处。而且,在行文书写的上下、左右俱有关照,如:“湖水秋来”与邻近一行的“画卷坐看”,既有上下字组的大小、长短的变化,又有左右行气的呼应吸引,虽表现出错落变化的效果,但都是一任自然,非刻意而为。这种书法上的自然革新,和其革新“二程”理学学说,在精神上有着某种一致性,发人深省。朱熹在理学上强调“动静相因”。此卷在书法上就是其“动静相因”理学思想的绝好阐释。民国间,蜀中国学大师谢无量之书颇具朱子遗风,此现象应引起书界关注。困扰当今书坛的关于书家“学者化”的问题,于此可得解昧。

对朱熹书作提出“书卷气”云云,俱是多余!此卷流传有绪,元时藏于常熟钱伯广家,明入严嵩手,清初归孙承泽、王掞,后入乾隆内府,《钤山堂书画记》、《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等书均有著录。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又号谷老人,更号沧洲病叟,晚号晦翁,人称考亭先生。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生于福建建阳,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曾官提点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侍讲等职。著有《晦庵集》、《四书集注》等。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u-cheng-nan-chang-he-shi-ju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