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中国美术馆藏傅抱石中国画《雨花台》作品赏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25-10-27 11:3926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的千年雨丝,至今仍浸润着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诗句中的苍凉叩问,道尽了生死相隔的永恒怅惘。清明将至之际,人们在雨花台上追忆忠魂。傅抱石所作的《雨花台》,将传统节气的人文情怀与革命圣地的精神象征熔铸于尺素之间。画中斜飞的雨线、低垂的云幕、蜿蜒的雨伞,既是“清明雨落英雄泪”的意象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的千年雨丝,至今仍浸润着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诗句中的苍凉叩问,道尽了生死相隔的永恒怅惘。清明将至之际,人们在雨花台上追忆忠魂。傅抱石所作的《雨花台》,将传统节气的人文情怀与革命圣地的精神象征熔铸于尺素之间。画中斜飞的雨线、低垂的云幕、蜿蜒的雨伞,既是“清明雨落英雄泪”的意象化表达,更以丹青为碑,镌刻着一个民族对先烈的集体追思。

中国美术馆所藏傅抱石于1956年创作的《雨花台》以其磅礴的气势与深沉的情感震撼观者。这幅纵78厘米、横58厘米的立轴山水,虽尺幅不大却气象万千:前景苍松如铁,墨色凝重的枝干间透出赭石点染的新芽;中景蜿蜒山道上,数百把青黛、朱砂、藤黄点染的雨伞组成流动的色带,与灰白山体形成冷暖碰撞;远景以“飞白”笔法横扫出漫天雨幕,左上角“一九五六年清明节写雨花台,傅抱石”的题识如碑刻般庄重,钤印的朱砂色在青灰主调中更加凸显。

作品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隐逸趣味,以“抱石皴”的狂放笔触重构革命圣地的视觉史诗,将纪念碑的崇高性、清明祭扫的仪式感、江南春雨的诗意性熔铸为一,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中传统笔墨现代性转换的里程碑。本文从画家的精神轨迹、艺术语言的突破性探索、雨花台的历史维度及清明祭扫的集体记忆四个层面,解析这幅作品如何以水墨丹青重构革命叙事。

一、傅抱石艺术生涯的嬗变

傅抱石(1904—1965)的成长轨迹折射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生于江西南昌贫寒之家,少年时在瓷器店当学徒的经历,使其对传统绘画的线条韵律产生本能感知。1933年傅抱石公费赴日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期间师从金原省吾研修东方绘画理论。这段经历不仅完善了其美术史论体系,更促成其艺术观的双重觉醒:既深入理解文人画的笔墨精髓,又敏锐捕捉到现代艺术的表现张力。

在日本留学期间,傅抱石深入研究横山大观、竹内栖凤等画家的革新实践,同时系统梳理中国画史,完成《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重要著作的写作。这种跨文化的学术积淀,为其后来的艺术创新埋下伏笔。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的艺术生命迎来重要转折。担任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的他,在“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不同于徐悲鸿的写实改造或林风眠的中西融合,傅抱石选择在传统笔墨体系中开掘现代性表达的可能。

中国美术馆藏傅抱石中国画《雨花台》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馆 傅抱石 中国画 第1张

傅抱石 雨花台 58cm×78cm 1956 中国美术馆藏

《雨花台》创作于其艺术成熟期,既延续了20世纪40年代“金刚坡时期”的奔放笔意,又注入了新时代的集体精神诉求。这一时期傅抱石在《山水·人物技法》中明确提出:“画家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笔墨须随时代精神而变。”这种艺术自觉,在《雨花台》中体现为对传统山水画题材的革命性突破。

二、傅抱石绘画形式语言的革新

(一)空间叙事的现代转译

《雨花台》画面采用“之”字形动态构图:前景虬曲的松柏如纪念碑底座,中景蜿蜒的人流形成视觉导引线,远景氤氲的雨雾延伸时空维度。这种打破传统“三远法”的布局,暗合电影镜头的蒙太奇语言—近景特写松针的沉郁墨色,中景长镜头捕捉伞群移动的韵律,远景虚焦处理烘托氛围,构建出多声部的视觉交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侧山体以倾斜的三角形构成视觉压迫感,与左侧开阔的雨幕形成张力平衡,这种非对称构图源自傅抱石对宋代马远“边角构图”的创造性转化。

(二)“抱石皴”的史诗书写

画家独创的散锋皴法在此达到全新境界:以狼毫硬笔侧锋横扫,形成疾风迅雨般的笔触肌理。山体皴擦中可见书法“飞白”笔意,雨丝描绘融入草书连笔节奏,电线杆的直线与伞群的曲线形成几何对冲。水墨渲染突破“墨分五色”的传统程式,通过水分控制的精微差异,在灰调中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墨韵效果,使雨雾既有水墨的空灵,又具油画的厚重感。画面右下角的岩石处理尤为精妙:先用焦墨勾勒轮廓,再以散锋横扫出石纹,最后用淡墨渲染阴影,三种技法在方寸之间完成空间纵深的表现。

(三)象征系统的当代建构

《雨花台》画面中的符号体系构成多重隐喻:苍松既象征烈士气节,其扭曲的枝干又暗示历史沧桑;红旗的朱砂色块打破水墨单色系,犹如乐章中的强音;被树丛半掩的纪念碑处理,既避免英雄主义图解,又通过“藏”与“露”的辩证关系,引发观者对崇高精神的主动追寻。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将革命叙事转化为诗意化的精神图式。雨伞的描绘更具深意:青黛色伞群象征普通民众,朱砂色伞面暗喻党员群体,藤黄色则代表青年学生,不同色彩的并置构成社会结构的微缩景观。

中国美术馆藏傅抱石中国画《雨花台》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馆 傅抱石 中国画 第2张

傅抱石 待细把江山图画 111cm×100cm 1961 中国美术馆藏

南京雨花台的地质层理与历史记忆形成奇妙互文。作为长江古河道沉积形成的玛瑙台地,其赭红色土壤经雨水冲刷常显血色。这种自然景观在1927—1949年间被赋予悲壮的人文意义——十万革命志士在此就义,使得每粒雨花石都凝结着生命绝唱。邓中夏、罗登贤等著名烈士的鲜血浸染了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通过口述史、纪念碑文等形式融入集体记忆。傅抱石在创作前多次实地考察,他曾在创作手记中记录道:“雨花台的泥土泛着暗红,仿佛先烈热血未曾干涸。”

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三个历史时空的叠印:六朝时期“雨花说法”的佛教圣迹、明清文人雅集的诗画传统、近代革命浴血的红色记忆。画面中电线杆与古松并置、现代人群与传统山水的交融,正是这种历史重层性的视觉呈现。纪念碑虽未占据视觉中心,但其与主峰的造型呼应,暗合传统文化中“山岳崇拜”向“精神丰碑”的转换。这种时空交织的处理手法,使画面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地层”,隐喻不同时代记忆的叠加与共生。

《雨花台》题识标明“一九五六年清明节”,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深具文化人类学意义。清明既是自然节气,更是连接生死、沟通古今的文化仪式。画面中的青灰色调与迷蒙雨雾,既是对“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回应,也构成集体悼念的情感介质。傅抱石巧妙地将扫墓习俗转化为现代政治仪式:手持雨伞的人群不再是传统孝子贤孙,而是新时代的公民群体,他们的瞻仰行为既是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体操演。

中国美术馆藏傅抱石中国画《雨花台》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馆 傅抱石 中国画 第3张

傅抱石 金陵山水 89.1cm×56.8cm 1947 中国美术馆藏

画家在《雨花台》中对人群的刻画呈现出社会图景的视觉编码特征。各色雨伞组成的移动色块,既保持个体的差异性,又形成整体的秩序性。伞面的圆形与山体的三角形构成形式对话,人群的蜿蜒曲线与电线的直线形成节奏对比。这种对现代生活场景的大胆纳入,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隐逸情怀,使画面成为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画家通过伞群密度的渐变(前景密集、中景疏朗、远景消散),创造出类似音乐渐弱符号的视觉韵律,将悼念活动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四)同题材创作的历时性比较

傅抱石对雨花台的艺术表现并非孤例,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雨花台颂》《雨花台第二泉》等多幅同题材作品。与《雨花台》相比,《雨花台颂》采用横幅构图,将纪念碑置于画面视觉中心,以仰视角度突出其巍峨气势,人群简化为符号化的红点阵列,呈现出政治宣传画的叙事特征;而《雨花台第二泉》则回归文人画传统,聚焦历史名泉“江南第二泉”的文人雅集意象,以青绿设色表现园林景致,刻意淡化革命记忆。

1956年版《雨花台》的特殊性在于其叙事维度的多重平衡:既有《雨花台颂》的革命激情,又保留《雨花台第二泉》的诗意传统;既不同于同期画家钱松嵒《雨花台》的工笔重彩写实风格,也有别于李可染《万山红遍》的象征主义手法。画面中现代电线杆与传统松柏的并置、人群的具象描绘与山水的意象表达,展现出傅抱石在历史记忆与时代话语之间的微妙调和。

这种创作取向与其1957年提出的“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理论形成互文,既避免陷入政治图解化的窠臼,又成功实现传统山水画的时代转型。值得深入对比的是傅抱石1959年创作的《雨花台春望》。该作品采用俯瞰视角,以鲜艳的桃红色渲染满山杜鹃,革命纪念碑在花海中若隐若现。

与1956年版相比,《雨花台春望》更强调“新生”与“希望”的意象,反映出“大跃进”时期的社会氛围。而《雨花台》中的蒙蒙雨雾与青灰色调,则保留了对历史创伤的深沉思考。这种主题表达的差异,折射出艺术家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策略性调整。

结语

《雨花台》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三重超越:在技法层面,将文人画的笔墨趣味转化为表现时代精神的视觉语言;在主题层面,使革命叙事升华为人类永恒的精神追索;在文化层面,完成传统美学范式向现代艺术表达的转型。画面中雨水冲刷的墨痕,既是对烈士鲜血的诗意转化,也象征着传统水墨在新时代的自我涅槃。

观者驻足画前,不仅能感受到雨花台特有的历史重量,更能体会到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话语转换的阵痛与辉煌。傅抱石以笔墨为桥,连接起个体记忆与集体精神、传统文脉与现代表达,在这幅不足三尺的宣纸上,铸就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永恒丰碑。正如美术史家郎绍君所言:“《雨花台》的成功,在于它让水墨山水走出了书斋,让革命叙事拥有了诗的品格。”这种艺术探索,至今仍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提供着重要启示。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FuBaoShiZhongGuoHuaYuHuaTaiZuoPinShangX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