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丞题跋中称,于一夜 间临成《人物图卷》,并名其为《渊明故实图》。晚年沈子 丞以其中一段《渊明漉酒》为原型,参以自己的笔法,创作了《弃官赋归图》。实际上沈子丞晚年的作品如《饮中八仙 诗意》等豪放一路画风,都带有浙派的影响,其用意也正是 对“高古朴伟”之风的进一步探寻,但更重要的是,从明人 郭诩、陈洪绶等画家身上,正弥补了早期所缺乏的劲捷突兀 之趣。 对于近代大多数人物画家来说,陈洪绶(1598年—1652 年)是永远绕不开的一位取法对象。沈子丞有作于1944年的 《仿老莲仕女图》传世,其上留下了与画家贺天健(1891 年—1977年)的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贺天健先题道:“老莲 不作人间相,翠羽明珠天上装。三百年来风气绝,薪传忽见瘦腰郎。”半月之后,沈子丞对贺天健的赞赏表示谦虚的回 应:“惜予工力未逮,不能仿佛为愧耳。”
沈子丞继续说 道:“此帧抚老莲居士本,老莲用笔、用墨,实兼龙眠、子 昂之妙,故其衣纹圆劲,设色古淡,而态度妍雅,了无俗 相。”(乙酉元旦沈子丞作《仿老莲仕女》题跋)此处提 到的“龙眠”即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年—1106年),字伯 时,号龙眠居士,以简练圆劲的用笔之风为世人所重。1958 年前后,一幅传为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卷》(此作曾为徐 邦达所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上海出现,沈子丞遂从 藏家手中借出,倾注几个月时间临摹研究全卷。马和之与李 公麟的“发现”,为沈子丞后期高逸醇厚之格奠定了基础。
结语
郑午昌曾用“精密工丽”和“高古朴伟”形容清代人 物画的两种取向(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第十一章《清 之画学》概况)。沈子丞此前对于“精密工丽”画风已颇为 熟悉,其后一路上溯风格源头,以博览为工,参以华嵒的 “蕴藉朴实”,李公麟、马和之的“高古朴伟”,化解了早 期“改费”略显纤细的一面。同时在诗词艺术的熏染下,逐 渐形成浑厚、高古的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期,经过大量的 艺术实践,沈子丞已经形成自己“异于时流”的人物画风 (《1947·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48年10月 发行)。晚年于苏州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里,让沈子丞后期 的创作更多了静谧沉雅的气息,昭示了“苍劲浑厚”时代的 来临。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贤卿.晚清潘振镛、潘振节兄弟艺术轨迹概述[J].荣宝 斋,2023(11):62-101.
[2]陆费逵.陆费逵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1:96.
[3]沈子丞.学画回忆琐谈[M]//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第7集.上海:上海 书画出版社,1984.
[4]郑午昌年表[M]//丁一鸣.海上书画人物年表汇编(一).上海:上海文艺 出版社,2016:117.
[5]郑午昌.画苑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100.
[6]王中秀,曾迎三.曾熙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663.
[7]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203.
[8]黄显功,张伟.海派书画文献汇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19:1051-1052.
[9]王中秀.王一亭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492.
[10]王中秀.黄宾虹谈艺书信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21.
[11]沈子丞.围棋与棋话(附录)[M].上海:世界书局,1941.
[12]沈子丞.图画的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1948.
[13]郑午昌.实验与教训[J].蜜蜂,1930(2).
[14]吴铁声.我所知道的中华人[M]//中华书局编辑部.回忆中华书 局·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4-36.
[15]华人德.沈子丞先生[M]//华人德.古薇山房文荟.上海:上海书画出 版社,2021:33-40.
[16]南乡子.诗书画棋推四绝——沈子丞的绘画[J].收藏家,2002(12):10-13.
[17]黎晟.马和之《毛诗图》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286.
[18]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9:124-192,151-153.
[19]赵琰哲.墨妙好手,还是狂态邪学——从画史评价的变化找寻浙派 画家张路的双重面貌[C]//浙江省博物馆编.明代浙派绘画国际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0]沈子丞.壶庐庵谈画琐记[M]//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第五期,上海 书画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