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而笋旁忽添荸荠一、 麻姑三,审之则征白笔也。”刊登在《紫罗兰》杂志(1929 年第4卷第6期)上的沈子丞与郑午昌、张大千、张善孖、经 颐渊、张聿光、马孟容、王师子共同创作的《花果杂陈》, 也是此时名家汇聚一堂的写照。
沈子丞 细腰宫女图 66cm×32cm 20世纪70年代
1929年初,沈子丞以《踏青图》参加由何香凝、陈 树人、经亨颐等发起的“寒之友社”第一届画展。郑逸梅 (1895年—1992年)在《展览双记》中记述了当时的感受:“邓春树《梅花》一帧,古艳有致;谢玉岑一屏对联,令人 作换鹅之想;吴待秋《山水》,精凝气炼,不易多觏…… 沈子丞《踏青图》,妍静得体。”[8]本年黄宾虹召集的纪 念“神州国光社”创建25周年活动与“艺苑绘画研究所” 雅集,均见有沈子丞身影。同年9月,书画家欢迎桥本关雪 (1883年—1945年)到沪,沈子丞与许征白、郑午昌、钱瘦 铁、孙雪泥等共同创作仕女与山水数帧,以之为贺。[9] 仕女画以外,“对弈”也是沈子丞极为喜爱的题材,广 受好评的《围棋图》入选1929年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并 刊登在《美展》第8期。一同雅集的前辈黄宾虹,曾撰文《弈 通论说》,提出棋理与画理“同法天地,当无以异”的观 点。[10]沈子丞同时期亦辑录有广收历代文献的《围棋丛谭》 [11],至今也被围棋界时常引用。纵观一生各个时期,以“对 弈”为题的作品为数众多,如《一篱清秋》(1961年)、 《围棋图》(1979年)、《五老围棋》(1980年)、《水阁围 棋图》(1981年),晚年创作的《对弈图》(1986年)、《松 荫对弈》(1987年)、《松窗戏弈图》(1990年)、《竹林对弈》(1991年)等,对人物姿态的表达都极为传神。 1930年春,郑午昌组织的“蜜蜂画社”第一次画展, 沈子丞以《春晓》同列名家行列,收入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 的《当代名人画海》。
沈子丞 仿吴镇《溪山仙馆图》 96cm×42cm 1974年
同时期创作的《执扇仕女图》,格调 清新高雅,以古人词意为基调,运疏朗之笔墨,畅怀己意。 沈子丞对诗词的见地,得益于早期跟随中华书局编辑所张 献之(1877年—1945年)、陈萌轩等先生的学习。此后大部 分的创作,常以诗入画,造语清隽。文学与绘画的关系,成 为沈子丞一生探讨的重要课题,在题语中多有阐发。他《图 画的鉴赏》一书说到六朝以后的中国绘画是“一种文学和绘 画相混的综合艺术”,继而富有创见地提出处理诗画关系 的两种视角,其一是“画与诗的表面结合,就是用绘画来描 写诗意,使诗意与画意一致,或者就将诗句题在画上,互相 衬托,成为一种有机的结合。画因诗句而增趣,诗亦因画 而更加活现”。其二是“画与诗的内面结合,就是画的意 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还诗化,使画的本身就等于一首 诗。”[12]3当然,两种诗画关系的运用并非是孤立的,在创作中往往要融会贯通。
沈子丞 幽兰图 28cm×32cm 20世纪70年代
沈子丞的诗意画,喜引陶渊明、杜甫、 王维、白居易、周敦颐、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篇章,在词句 吟诵中将感情融入。其《稼轩词意图》《易安词意图》《陶 潜饮酒诗意》《修竹图》《探梅图》《采莲曲》《楚天千里 清秋》等是探索画与诗互相衬托的作品;而《宋人词意》 《赤壁夜游图》《采莲曲》《屈子行吟图》《停琴听泉图》 《山水画册》(十开)更强调画面本身诗境的传达。87岁时 绘制的《唐人诗意册》仍在思索援诗入画之理,以诗画精神 自勉:“余画稚拙,愧不能尽诗之妙。今借诗以壮我之笔, 每一歌韵则神气自出。” 诗词之外的收获,是有更多机会品鉴古今绘画真迹。 1930年的“蜜蜂画社”画展,不仅展示了时人画作,还另辟 古画展区,将曾熙、阎培棠、丁辅之、张宗祥、张大千、 陈小蝶、李祖韩等人的珍贵收藏公之于众。[13]根据当时《申 报》报道,除高克恭、石涛、八大山人作品以外,尚有吴 伟、陈洪绶、华嵒、罗聘等众多人物画作品(参见《书画 讯·蜜蜂画社古今名画展览会》,转引自王中秀,曾迎三《曾熙年谱长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768 页),年轻的沈子丞在观展中大开眼界。
沈子丞 弃官赋归图 93cm×57cm 20世纪80年代
同时期沈子丞在王 一亭(1867年—1938年)先生的梓园看到周臣、黄慎等明清 画家之作,王一亭还为即将出版的《沈子丞集古人物画谱》 题签。最让沈子丞记忆犹新的鉴古经历,是20世纪40年代在 庞莱臣(1864年—1949年)老先生处遍览“虚斋”藏品,先 后看到唐寅、仇英的仕女,陈洪绶山水人物花卉合册,华嵒 人物山水等众多古代名画。近距离研读原作,不仅提升了对 传统的认识,拓展了对画家画史知识的构建,也为此后的论 著出版埋下伏笔。 各大书局还将当时展出的古今名作印制成珂罗版画册, 以便于学者的继续研究,《蜜蜂》《美展》《每周》等刊 物开辟的古画版面也颇受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