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酒》,立 轴,长165cm,宽45cm。通过对作品风格分析可知,张 瑞图《止酒》与其《溪上水新至漫兴》二作书法风格近 似,二者在结体上均表现出紧凑之特点,收放自如,通 篇笔势生动有力,行间距相对较宽,字间距虽有间隔却 能感受到笔断意连之态。同时,从用墨上来看,两幅作 品同样干湿对比强烈,气势撼人,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张 力。元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 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 易。”[7]其中,赵孟頫所谈“结字因时相传”,即是指 字形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可根据字之结体 来判断书写年代。 

仔细观察《止酒》与《溪上水新至漫兴》二作, 可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此”与“生”二字之竖 (撇)横两笔,起笔圆润厚重,用墨较多,且由粗渐细,至横之结尾处翻笔向上,同时横之外边缘均呈圆弧状。 又如,“人”与“阴”二字之撇捺两笔,均为左长右短之结 构,尤其捺画极具特色,甚为相似。刘恒在《中国书法全 集·张瑞图卷》中,认为张瑞图《溪上水新至漫兴》之风格 属于天启年间所书,[8]故可将《止酒》初步定为这一时期之 作品。(见表1) 除了字形结体之外,作品落款亦是判断书家创作年代 之重要标志。关于落款之发展,邱振中在《书法》一书中有 言:“唐代以前遗留的书迹中,除了正文透露了作者姓名和 信件的署名外,很少见到着意留下名字的例子……从明代开 始,在书法作品上署名成为惯例。”[9]落款形式多样,可分 为款文、上款、下款、长款、短款、穷款等。

张瑞图 行书 沈约《郊居赋》(局部)

张瑞图晚期之 作大多落穷款,即只有“瑞图”二字。每位书家的落款都有 其独特之风格,除通过正文书法风格判断书写年代,也可通 过落款书法风格间接推测作者书写的大致年代。正如康耀仁 在《张瑞图的签名特征和年代排序》中言:“了解这些不同 时间、不同特征的签名特征,不但有利于判断作品的真伪, 对于追溯无署年作品的创作时间,也作用非凡。”[10]44-76

结合康耀仁关于张瑞图之签名风格的研究,分析《止 酒》书作落款“瑞图”二字特征,可见“瑞”字之结构呈 正三角状,上窄下宽,“王”字旁向左下方拉扯明显,右上 “山”字较小,右下逐渐放大,以达到稳定重心之效果,并 且两竖呈现左短右长之特点。此外,通过观察张瑞图各时 期书法之落款,发现“图”字内部大致有两种写法,一为 “兰”状,另一为“三点”状。《止酒》一作中“图”字内 部明显为“兰”状,横画一长两短,并且重心靠下,康耀仁 在《张瑞图的签名特征和年代排序》中将此风格认定为天启 三年(1623年)前后所作。同时,《止酒》之落款与《溪上 水新至漫兴》之落款相似,再次证明二者书写时间接近,为 天启三年前后所作,即为张瑞图中期作品。 

张瑞图《春日登金华观》,立轴,长348cm,宽83cm, 尺幅较大,为行书作品,落款仍作穷款。由于张瑞图不同时 期之字形结构差异较大,故可据此来判断作品之书写时间。分 析《春日登金华观》作品之字形结构,可见与崇祯三年(1630 年)所作《后赤壁赋》以及崇祯七年(1634年)所作《卢照邻 长安诗》有部分结构相似之字。如,《后赤壁赋》中“望”字 与《春日登金华观》中“望”字皆为上大下小、上松下紧之结 构。而《卢照邻长安诗》中“玉”“年”“飞”三字也与《春 日登金华观》中对应字之结构近似,“玉”字呈现出中间宽、 上下窄之结构安排,且点画与最后一横相连,似乎是笔画之勾 连;“年”字较为突出,将竖画有意写长,以达到纵向拉长字 形;“飞”字亦不同于其他时期字形,上下部分宽窄一致,且 留白较大,风格独特。

张瑞图 行书 苏轼《前赤壁赋》 释文: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由上述对比可知,《春日登金华观》之 创作时间应介于崇祯三年至崇祯七年之间。(见表2) 同时,在康耀仁《张瑞图的签名特征和年代排序》一文 中,将《春日登金华观》一作之“瑞图”二字落款置于张瑞 图63岁签名特点之例证中,即崇祯五年(1632年)。康耀仁 对这一时期张瑞图之签名有评:“‘瑞’不变,而‘图’字变为三点,外形上下宽窄变化微小,底口横画拉宽,两侧竖 画改为相向并伸长。”[10]44-76这一观点与上文判断相吻合,故 可认定张瑞图《春日登金华观》一作之创作时间在崇祯五年 前后,即为张瑞图晚期之作。 张瑞图一生曾多次创作《赤壁赋》这一内容,且书体 多样。

韩天衡美术馆藏张瑞图作品《前赤壁赋》,为行书, 长894.5cm,宽29cm,书于云母册页,以淡墨书之。《前赤 壁赋》一作由于字形特别,无法判断具体年代,但观其整体 风貌,间架疏朗,字字独立,较少牵连,字形上体现出米芾 之书法特点,如撇画回勾,捺画甩出或轻收,呈现出平淡率 意、随意洒脱之禅意,故推测此作应是张瑞图晚期所为。 

张瑞图 行书 苏轼《前赤壁赋》 释文: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

张瑞图于崇祯三年所创之行书《郊居赋》册页,在用笔技法及章法布局上,与《前赤壁赋》极为相似。以上二 作均体现出张瑞图晚期书法之独特风格:从用笔技法来看, 二作横画趋于简练平直,由折笔所形成之圭角也基本销声匿 迹,给人以内敛稳重之感;从章法布局来看,二者都符合其 晚年疏朗和谐、错落有致之艺术特征,表现出行间距较宽而 字间距较紧,具有强烈的空间感。

此外,张瑞图《郊居赋》 一作亦展现出显著的米芾书法特征,如多采用侧峰刷笔、 撇笔回勾、捺画轻收等。将张瑞图《前赤壁赋》与崇祯三年 《郊居赋》对比,可见二者用笔及章法存在高度相似,故可 进一步证明《前赤壁赋》为其晚期作品。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