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瑞图作为晚明变革书风之主要引导者,往往被视 为“野道”,展现出对时风之极力反叛。张瑞图突破过去以 “二王”为核心之传统帖学束缚,力矫时弊,自成一派,形 成“奇崛狂怪”之书风。通过对《止酒》《春日登金华观》 《前赤壁赋》三幅书法作品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文本内 容以及书法风格进行详细剖析,进而从多个方面构建起这一 系列作品之艺术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张瑞图;书法;《止酒》;《春日登金华观》; 《前赤壁赋》
引言
晚明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 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剧烈变动深刻影响着文化艺 术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经历了从传统帖学到个 性化表达的重大转变,追求新颖和奇特之审美趋势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艺术领域开始崇尚个性思想之解放和个人精神之 表达。
张瑞图书法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专注于模 仿前人作品并尝试构建个人风格;中期字形结构变化显著, 用笔技巧成熟,展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晚期则趋于平淡疏 朗,更加注重内在修养和自然适意的心境表达。张瑞图书法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 出当时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人内心的精神追求。 韩天衡美术馆所藏张瑞图三幅行书作品,分别为《止 酒》《春日登金华观》《前赤壁赋》(以下简称书法三 作),纸本,款署皆为“瑞图”,无纪年,内容均录自前人 诗词。
张瑞图 行书 苏轼《前赤壁赋》 纸本 894.5cm×29cm 引首 朱屺瞻 释文:果亭真粹 天衡宝藏 甲戌中秋 屺瞻年百又三也。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
一、张瑞图书法三作之创作背景概述
从张瑞图流传书作来看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 期,天启元年(1621年)之前为早期,天启元年至崇祯元年 (1628年)为中期,崇祯二年(1629年)之后为晚期,而韩 天衡美术馆所藏张瑞图书法三作当属中、晚期之作。唐孙 过庭《书谱》中有言:“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 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1]孙氏之语即是 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标准亦会发生变化,这是 事物发展之常理。
张瑞图 行书 苏轼《前赤壁赋》 释文: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
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
因此,特定之生活背景与个人经历必然会 对书家之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研究张瑞图的书法 作品离不开对其创作背景之分析。 整体来看,张瑞图所处晚明时期,是政治、经济、思 想与文化领域均发生深刻变革之时期,政权混乱与经济繁荣使得明代晚期社会文化领域也随之转变,由于晚明贸易活 动日益全球化,遂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由此,涌现 了一批具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倡导思想解放和精神表 达,并反对一味模仿古人,强烈追求自出己意。正如黄惇在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所言:“明代嘉靖以后,至明代 末年……从哲学到文学艺术,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 潮。”[2] 在张瑞图书风形成之时,正是其官场得意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