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着“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而提到宋代的书法,就自然离不开“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据说,这四大家中,本来没有蔡襄的份儿,而是曾官居右仆射、尊为太师的蔡京。蔡京的书法十分了得,他的儿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一书中称:“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鲁公之右者。其后又压率更,乃深法‘二王’……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这当然不免有为其父吹嘘的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惜的是,这位老先生在身居高位之后,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毒被全国,最后成为当时的“六贼”之首。正因为如此,他的书名大打折扣。于是蔡襄就捡了一个大便宜。不过话又说回来,凡是在历史上留名的,都是一个赛过一个的人物,个个立得住。贬蔡京而扬蔡襄,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国人向来是把道德因素看得很重的。一个人品不好的人,即使天分再高,技艺再好,也很难立得住。据说,宋代的秦桧书法也很好,而且自成一格,但现在已无从得见。近代的郑孝胥在担任伪满洲国总理之前,颇有书名,日进千金,所留墨迹甚多,但后来很少有人张挂。当代大奸康生的书法也颇有功力,但同样不为人所重。因此,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要具备卓越的人格。与蔡京等人相比,蔡襄的人品是令人钦敬的。《宋史》上称他“性忠直,任职论事,无所回挠。”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下面就以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图为作品局部)做一分析。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行书作品,纵28.2厘米,横221.2厘米,写于宋皇祐三年(1051年)十一月,包括蔡襄写的十三首诗。是年,蔡襄39岁,正是人生精神饱满、气力充沛之时,也是他的书法创作趋于成熟之时。因此,这件作品通篇透着一种充盈饱满之气,丝毫没有纤弱、萎靡之态,堪称蔡襄书法的精品。元张雨跋云:“蔡君谟书深得魏晋之意,沉稳端润,非近时怒张筋脉,屈折生柴之态。”明胡粹中跋云:“书法得晋人笔意,当时欧阳文忠已称其极有古人风格。”清顾复在《平生壮观》一书中称此卷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近人朱文钧跋云:“此册行楷略备,无美不臻。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丽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这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卷后有宋代杨时、张正民、蒋璨、向永,元代张雨、张枢和明代胡粹中等人的题跋,并有贾似道、梁清标、永琰等人的鉴藏印,且多见著录。这件作品虽然归入行书的范畴,但书家却是以楷书的笔意写行书,因此一丝不苟,笔笔有法度,字字见真功。首先,从用笔上看,这件作品严格遵循着中锋用笔的规矩,一招一式、一点一画都写得非常到位,非常稳妥。蔡襄显然受到以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唐代楷书的影响,笔画见棱见角,提按转折分明。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在一定程度上说,他的书法是对唐代楷书的继承。但蔡襄又不完全被前人所囿。他把笔画处理得更为灵活,更富于变化。他充分发挥了在纸上书写的便捷,尽力去追求遵守法度前提下的自由。如第一行的“州”字,三个竖笔处理得非常灵活,非常和谐,既有轻灵的一竖撇,也有端正的垂露竖,还有饱满圆浑的悬针竖。

其次,从结体上看,这件作品是以平正为主;但细加观察就会发现,这件作品的每一个笔画都有一定的斜度。如第二行的“可笑夭桃”四字,蔡襄通过左右笔画长短、轻重的调整,既避免了一味平直所容易造成的呆板和雷同,又克服了笔画倾斜所容易造成的重心不稳。尤其是“笑”和“夭”两个字,似乎是在运动中实现了平衡。

再如第三行的“为”字,最初的几笔以轻灵为主,而折钩和短横则发挥着稳定重心的作用。另外,在结体方面,蔡襄还善于处理笔画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如第一行中“州”字的三个点,一仰、一俯、一正,相互照应,在变化中实现了和谐。再如第四行中的“处”、第五行中的“势”、“旋”等,都称得上是独具匠心的结体。

最后,从章法上来看,这件作品尽管写在带有丝栏的纸上,但却行笔自如,章法整齐中富于变化,在保持行列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各行字笔画的舒展和收敛达到左顾右盼、上下连贯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诗卷的后半部分,蔡襄大概是精神上处于放松和愉悦的状态,因此写得更为随意、更为自由、更为流畅。突出表现在,草书的成分逐渐加大,用笔更为灵活婉转,字形更多变化,真正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地步。

千百年来,这件作品广为流传,文人墨客争相题咏,决非偶然。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