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北宋太宗、真宗时期,是能诗善画的僧人。世人将他和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贵城惟凤、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一起称为“九诗僧”。惠崇擅画鹅、雁、鹭鸶。其画颇得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士大夫的赞许。黄庭坚有诗云:
“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王安石有诗句赞道:“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显然,惠崇的《春江晚景》由两幅画组成,一幅是《鸭戏图》,另一幅是《飞雁图》。我们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知道惠崇《春江晚景》的大概:江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三两枝桃花相伴,江上有几只戏水的鸭子鸭子,河岸上蒌蒿满地,刚刚破土的芦芽还很短,天上还有喜欢江南春色的归鸿。可惜,这两幅画都没有留传下来。惠崇的传世作品极少,国内主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秋浦双鸳图》和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沙汀烟树图》(见右上图)。
《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4.5厘米。它原被清室收藏。辛亥革命后,居住在紫禁城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让其弟溥杰将此图携出宫,后此画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了江南水乡初春之景:春江水暖,潺潺流淌,引得许多水鸟嬉戏其中。画面左侧,水面之上,有两只水鸟比翼双飞,煞是动人。河岸边有水草摇曳,浮萍微动。两岸之上,沙汀平铺,绿树成荫。近处岸上,杨柳正吐新绿,枝繁叶茂,生机无限。对岸丛树茂密,烟霭笼罩,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给人以微妙、迷惘的审美感受。画家此图虽然描绘的是初春时万物复苏的情景,但空旷清逸、烟岚迷蒙的画境不免让人顿生伤春之感。
《沙汀烟树图》尺幅虽小,却宛若全景,有大气魄。这种用浓缩的方式来表现江南景色的艺术风格始于惠崇,因此其山水画有“惠崇小景”之称。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图画歌》中就写有“小景惠崇烟漠漠”的句子。惠崇喜欢、擅长用这种“小景”的艺术格局来描绘清旷、淡雅的景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图画见闻志》中称他“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小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在惠崇死后约五十年,才得到画坛的重视。宋徽宗时,这种艺术风格又遭到画院排斥,被斥责为“坡坂汀渚之景,不足与崇山峻岭可比”。再加上其时采用此风格创作的画家较少,作品数量也很少,所以《宣和画谱》将其列入十门之末的“墨竹门”之后。然而,“小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后继者纷纷学习。
就绘画风格而言,惠崇当属南方山水画派。这一画派形成于战乱不止的五代十国时期,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主要表现江南景色。惠崇的作品除了具有平淡天真这一南方山水画派共同的审美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绘画特色。譬如,他的《沙汀烟树图》虽然在取景、意境营造上颇似南方山水画派,但在具体画法上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用较浓的墨勾描山石、树木,用笔方硬,点簇成草,这就不完全等同于南方山水画派用墨轻淡、用笔圆润的特点。人品决定画品,性格影响画风。惠崇独特绘画风格的形成,大概与其画僧这一特殊身份有较大关系。所谓画僧,就是僧人画家,兼有僧人和画家双重身份。画僧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此后历朝皆有。有不少画僧对后世影响巨大,如贯休、巨然、法常、朱耷、石涛、虚谷、弘一法师等,惠崇亦是其中一员。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绘画成就,能在画史上留名,除了刻苦好学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作为僧人,他们要信佛参禅,摒弃凡俗的束缚,这样便在无意中达到了艺术创作所要求达到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内心梵我合一、澄澈如洗,因而下笔轻松,其画也神韵自备、清新脱俗。作为画僧,惠崇既不像画院画师那样须奉旨作画,以至于作品缺乏个性,也不像民间画工那样为谋生而克己媚世。他是以创作为乐事,独立作画,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能创作出像《沙汀烟树图》这样脱俗、清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