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6-11 21:1140750
林逋《自书诗卷》(图为作品局部)系纸本行书,通幅纵32厘米,横302.6厘米,是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法墨迹珍品之一。宋代林逋《自书诗卷》局部此卷为林逋归隐杭州孤山后的代表书作,而根据帖中的自识——“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又依照林逋的生年来推算,则林逋书此卷时当是宋仁宗天圣元年,即公元1023年,林逋时年56岁,从书法的艺术创作和技法角度来看,正是鼎盛与成熟...

林逋《自书诗卷》(图为作品局部)系纸本行书,通幅纵32厘米,横302.6厘米,是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法墨迹珍品之一。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1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2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3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4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5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6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7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8张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林逋 《自书诗卷》 《吴氏书画记》 王世懋 苏轼 第9张

宋代林逋《自书诗卷》局部

此卷为林逋归隐杭州孤山后的代表书作,而根据帖中的自识——“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又依照林逋的生年来推算,则林逋书此卷时当是宋仁宗天圣元年,即公元1023年,林逋时年56岁,从书法的艺术创作和技法角度来看,正是鼎盛与成熟期,而此卷也确具此种艺术感染力,从淡然中可见艺术之本真。

分析书家的书法作品,必定少不了和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人生阅历相联系。林逋首先是一位出色的诗人,然后才是一位书法家。林逋生活在一个受边患、外侮困扰的历史时期。作为孤寒出身的读书人,年轻时的林逋也有着和广大读书人一样的远大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使他看透了世事的污浊,也使得他保持了几分当时的读书人少有的清醒。曾几何时,林逋亦有着身着戎装、腰挎宝剑的猎猎英姿,也因前线的军事大捷而作过“气为傍观壮,言因决胜夸”的诗句。及至当时的统治者和辽人订立丧失国格的“澶渊之盟”后,他才对“兼济天下”的宏愿彻底失望。及后,他隐居于杭州孤山,植梅赏菊,自我放逐于世人之外,意绝名利,一心一意地过起了田园生活。于是,便有了“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的绝唱千古的诗句。

《自书诗卷》是林逋的三件遗世墨迹之一,给人以松风淡淡、鹤鸣依依的美感。此卷用笔清健自如,畅快淋漓,毫无凝滞。其结字亦于稳中求变,平险相宜。又因是自作诗,此卷有笔随意动之趣。一些顺势下切的用笔,对其后书家的启发作用甚为明显。苏东坡曾谓此卷“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对林逋的诗文与书法,他又有“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的评价。意其诗,如孟郊一般无一丝寒苦气象;其书像李建中书一样,自有一股清瘦遒劲的风骨。同是大诗人的陆游也喜欢林逋的书法,曾谓:“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此卷字距大、行距更大的书法布局,对后世影响深远,赵松雪、董香光等文人书法大家都是从此卷中汲取了甚多营养而卓然自立的。更可贵的是,此卷流传有绪,曾入乾隆、嘉庆内府,亦曾入清代大收藏家王鸿绪、安岐之手。《东图玄览》、《珊瑚网》、《吴氏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对此卷书法均有著录。

文二: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完整释文:

制诰李舍人,以松扇二柄并诗为遗,上次来韵。编松为箑寄山中,兼得紫微诗一通。入手凉生殊自慰,可烦长听隐居风。

孤山雪中写望: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远分樵载重,斜压苇丛乾。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

孤山栏上人林亭写望:林表秋山白鸟飞,此中幽致世还稀。谁家岸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送史殿省典封川:炎方将命选朝伦,治行何尝下古人。拥旆肯辞临远郡,登舻还喜奉慈亲。水连芳草江南地,烟隔寒梅岭上春。若过中途值归雁,慰怀能与致音尘。

春日斋中偶成:空阶重迭上垣衣,白昼初长社燕归。落尽海棠人卧病,春风时复动斋扉。

殿直丁君自沂适闽,舣舟惠顾晤语。未几,且以拙诗为索。病中援笔勉书数章,少塞好事之意耳。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

苏轼跋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苏轼。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歩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巳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乾隆御题一:五诗二札逋翁迹,札作册方诗卷曲。同弆石渠最上乘。璧合珠聨两结绿,即今携以随南巡。对景坡诗六赓玉,卷三王(世贞世懋绪)。跋册七家(谢升孙沈周)。(陈颀吴宽东阳张渊程敏政《石渠宝笈》旧蔵林逋诗卷手书七言近体诗五首苏轼长歌极为推许后有王世贞等三跋,又裘曰:修得林逋二札装为一册呈进有谢升孙等诗跋诸人皆元明以来赏鉴家非漫为推许者,逋人品高卓遗墨流传宜加宝护况此卷与册壁合珠聨不期,而会尤为艺林嘉话余自丁丑南巡题句至今甲辰复携以随跸凡六叠苏轼韵中间缕陈巅末以识珍重爱慕盖不啻三致意云)。要皆法眼非流俗,我诗卷册乃并书,如火传薪灯引烛。其分其合总听之,所咏胥随无不足。便使分为各一脔,享照千秋同鼎肉。缕陈颠末识珍重,七言当记仍亲录。林为夷清苏尹任,宫商虽别原同曲。幸哉孤山山之阴,又得重来抚松竹。却惜柴桑未经到,泉明孤醉东篱菊。甲辰暮春月御题,五用苏轼韵。

乾隆御题二:好春重至西湖曲,不爱山靑与水绿,所爱别馆近林家,步步远尘树树玉,设云处士今在否,我知斯人未免俗,新得先生遗墨妙,日观不厌继以烛,五诗神合暗香句,清峭雄浑无不足,宜令东坡拜下风,健笔藏筋讵丰肉,马迁死后良史无,峰色湖光皆实录,即景合璧咏双绝,和吟岂谢巴人曲,两贤同得社而祭,往往丛祠倚松竹,所惜潜亦个中人,遥遥祗享柴桑菊。乾隆丁丑二月望日题,即用卷中苏轼书后原韵御笔。

乾隆御题三:钱塘孤山放鹤亭,宋处士林逋旧隐处。苏轼所为赋诗者也,西湖行宫在X阳丁丑南巡适得处士诗帖,坡诗宛在墨彩犹新,顷来湖上重展是卷,缅高风于千载,抒雅兴以重赓并纪,卷末以志缘起。御笔。

乾隆御题四:

先生昔隐孤山曲,结粗爱就深林绿。廿年足不及城市,欬唾皆成珠与玉。晦迹不欲名一时,况后世乎识超俗。章哉五首留世间,片羽吉光霄泽烛。东坡见诗如见翁,五字长言吟不足。三百余篇虽在世,知音谁辨丝与肉。今去坡又七百载,两贤高躅诚宜录。西湖上读西湖诗,横琴似春水仙曲。漫说吴人不好事,祠堂写梅复有竹。和诗还拟问髯仙,谁竞春兰笑秋菊。壬午暮春月御题,再用苏轼韵。

乾隆御题五:

金错刀书状缪曲,瑶腹锦赠古色绿。是谁遗迹乃惊人,林句苏和两珠玉。世间书卷岂不彩,半属伪为半荏俗。逋清坡健此联珎,焕觉虹光屋梁烛。携未即境证精神,三度赓吟意未足。论帖早匹乞鹿脯,说倡不拟烧猪肉。两翁出处纵殊致,一例高风有史绿。佳湖山处缅芳踪,异代同时通欺曲。谁谓两翁真往哉,后人常抚祠箭竹。祠中古貌粹如生,鄙矣长生学服菊。乙酉暮春月御题,三用苏轼韵。

乾隆御题六:

不到西湖十五载,物景民情在心曲。重来情景未殊前,祗觉鬓霜异前绿。乘闲试步孤山阴,一泓碧水浸羣玉,其间知有处士坟,无神道碑已绝俗,依然梅树护墓门,千秋地下安漆烛。乐饥乐道趣有余,廿年城市不及足,向题三诗和苏韵,真迹不厌韩画肉,继得二札仍迭吟。更识沈作先我录(向曾三用苏轼韵题林逋诗帖卷,继得和靖二札册,有沈周用苏韵题其后,余亦仍迭韵题之。兹南巡至浙江,卷册并携行箧,展对印证,因四迭韵题识岁月)。携来卷册相印证。朗诵那藉招隐曲,徘徊半晌命归舆。扫尘迹动清风竹,竹风拂径菜花黄,虽弗柴桑亦疑菊。庚子暮春月御题,四用苏轼韵。

王世贞跋文:

右和靖林处士君复手书七言近体,五首其语冲夷可咏。而结体尤峭劲,然有韵态不作,嵓嵓骨立也。苏长公一歌,其推许此君至矣,然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二语,便是汝南月旦何甞少屈狐笔也。留台者李建中也甞分司御史台考之集,称西台以偶东野当更称耳。长公书法匀稳妍妙风神在披拂间,而丽句层出,尤刺人眼。始钱塘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故迨于今,香火不绝,乃其遗迹与长公同巻价,踊贵十倍。太史公有云:伯夷叔齐得夫子而名益彰若,君复者抑何其多幸也欤。壬午嘉平月吴郡王世贞谨题。

王世懋跋文:

世言林和靖先生字不如诗,诗不如人,然观此卷,X自瘦劲有法。杜襄诗阳云:书贵瘦劲硬方通神。岂先生谓耶。世人贵耳若无坡翁诗,此卷当无以重价售,者第,苏长公去,先生时代无几为长歌题其卷后推重至此。吾辈固当以坡翁增重讵X重末而先其本耶。若苏书则又是其生平合作余兄,谓君复多幸诚然。丁亥春正月吴郡王世懋书于奉常斋中。

王鸿绪跋文:

史称林逋力学好古,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喜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史又称其善行书,喜为诗。今遗墨数篇为坡公所题。备极称许君复词翰,得坡公而增重。数百年来,人奉为至宝。夫以坡公之才学品望,可涵盖君复数辈而长篇秀句,推荐容于口。可见坡公乐道人之善,而不轻视前哲,如此其至也。君复书六峭劲,坡公书则出入鲁公季海间。姿媚可爱,而藏锋敛锷,运方圆于规矩之外,真乃折剑股屋漏痕之妙。骎骎乎直逼晋王侍中书矣。盖能于偏处耶,正中出见侧相生互用,遂为大家董文敏谓其好用偃笔,似犹未知,坡公之深也。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六日,横零山人王鸿绪谨题于长安邸舍,时年七十有四。

董诰跋文:

宋和靖处士林逋,高节迈俗,诗文笔札,当时即乡之。苏轼题其五诗卷,又有二札册,明吴宽诸人皆叠轼韵。题末二种先后入内府珍藏。予自丁丑至甲辰五次南巡携卷就题。乙丑得二札,复题之六叠韵互。书卷册联匣XX志延津之合。乾隆辛亥御识。敕敬书。臣董诰奉。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in-xing-shu-zi-shu-shi-ju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