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晋代书法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其内容大致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时为会稽内史,三月三日与谢安等4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为“祓禊”之会,诸人饮酒赋诗,羲之为写序,即《兰亭序》草稿。

《兰亭序》(图为作品局部)为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前后有数通题跋,鉴藏印近百枚,《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皆有著录。此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兰亭序》有许多别称:南朝称《临河序》;唐朝有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兰亭》者;宋朝时更是名目繁多,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则称《禊帖》。唐初,临摹《兰亭序》风行,在众多摹本中,尤以唐冯承素摹本(图为摹本局部)最精妙,生动表现出所摹底本的一些特点,如笔画里的牵丝萦绕连带,墨气的干湿浓淡等变化,都仔细描出,通篇来看,鲜活、自然、生动。


元郭天锡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而且,字体间架结构优美,行笔的踪迹、墨色的浓淡,也都十分清楚。另外,将若干有破锋(“岁”、“群”等字)、断笔(“仰”、“可”等字)、贼毫(“蹔”之“足”部)的字均摹得很精确。再者,改写字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墨色浓淡、干湿的差异,为其他摹本所未见。因此,历代评家均认为其表现原作笔墨最为真实。从用笔角度观其艺术风貌,《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笔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正锋,力度足。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构建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却又不露痕迹,可谓恰到好处。


关于《兰亭序》的传承情况,唐朝刘餗《隋唐嘉话》里有较为详备的记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560—565)中为僧智永所得,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时,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知。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贞观十年(636),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此卷上有“绍兴印”,可见曾入宋高宗内府。元初从杨左辖都尉(镇)家转入郭天锡手,郭氏题跋拖尾。另有鲜于枢题诗,亦为郭氏而作。明代藏杨士奇家,后又藏于乌镇王济处,丰坊借摹上石。李廷相见于丰手,为作一跋。后归项元汴,属文嘉鉴跋于后。清初入太平曹氏,又售于陈定,再售季寓庸。(见《平生壮观》)乾隆时入内府,本卷题跋、藏印及记载可考。


从“神龙本”本身所呈现的信息看,此卷钩摹精细,笔画灵动多姿,起承萦带之迹清晰可见,长点及捺画的收笔处显露的笔心也无遗漏地摹状出来。第14行“同”字第一笔的飞白状;第4行补写的“崇山”二字;第8行“和”字右部多一短横的补笔;第13行“因”字,第17行“向之”二字,第21行“痛”字,第25行“夫”字,第28行“文”字,皆有涂改,以及第25行的涂抹,大概都是忠实于底本而保留下来的。传世的其他临本和据欧阳询临本上石的《定武兰亭》拓本也如此,且行款章法完全一致,当是祖述同一个底本。《兰亭序》受到“拥戴”,成为书坛至宝、广为流传并被研究,应该是从唐朝开始的。


褚遂良《右军书目》记载贞观内府收藏的王羲之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兰亭序》被列为第一卷第一帖。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今日,对《兰亭序》真伪及其艺术价值的探求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辩”,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公案、一段学术传奇、一段美丽的故事,为世代传颂。这就是《兰亭序》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最有力的价值体现。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