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自成一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与在人文主义思想光辉和工业革命实践推动下独立成科并日渐成熟的西方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是在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类自身情感以及人与天道的关系,因而并不主张画家最大限度地再现自然,也不依赖于丰富的色彩和细微的光感来表达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它虽然不科学,但是更富有艺术性。基于这样的艺术秉性,每一幅山水画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文从简的《池边吟句图》(见右图)也是如此。虽然画中的山水和人物似曾相识,但是它蕴涵了画家对人生的别样认识和感悟。

  《池边吟句图》为纸本水墨,纵105.7厘米,横28.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幅底部即近景部分为坡石,间有几株杂树。将镜头稍微推远些,可见有一文人装扮的雅士坐在草席上,一手扶膝,一手支撑在席上,正抬头欣赏眼前的美景。不远处有一方池塘,其旁边有稀稀疏疏的几株

杂树。再向远处看,只见一小山突兀而起,山上也有数棵杂树。山脚处有疏简的竹篱笆,将一片竹林围起来。此作用笔极其精简,除了山石略有皴擦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皴染。构图也极其简单,留有大片空白。尤其是画幅上部的空白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不过,由于画家巧妙运用国画留白的原理,所以画面并不显得空洞,而是给人以空旷、大气的感觉。

  由《池边吟句图》可知,文从简是善于留白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大师级的画家往往是留白高手,其作品能使人在方寸之间感悟天地之宽广。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与文学创作上“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以及音乐创作上“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池边吟句图》中的池塘虽然不着一墨,但观者却能感受到池塘中清凌凌的水和游弋的小鱼。画作上部虽未着笔墨,但观者却能感受到天空中云气茫茫。

  《池边吟句图》和文从简其他一些传世作品的艺术风格一样———笔墨简淡,略带荒率。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文从简的家传有关,也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从简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的曾孙。文徵明是“吴门四家”之一,画风源自沈周、吴镇,兼取元人笔法,笔墨荒率苍劲、精中见拙、高逸脱俗。文从简能传家法,又苦学王蒙、倪瓒的笔法而略做变化,因此他的作品布局空灵、境界高远、气韵非凡,脱尽时人风气而成自家面貌。如果我们将《池边吟句图》与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和文徵明的《桃源图》、《石湖图》做一番对比,就会发现它们有着风格上的延续。

  《池边吟句图》中那位闲居乡间、向往隐逸的文人士大夫大概是文从简精神风貌的写照。文从简生于1574年,卒于1648年,正处于明末清初这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他在崇祯十三年(1640)拔贡。四年后明朝灭亡,随之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满族入主中原,让文从简等明朝遗民思想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心怀家国亡灭之痛,既怀念明朝,具有强烈的反清意识,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以蜚遁为怀,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顺治初年,清政府连开乡试,以笼络读书人。当时有不少文人士大夫按捺不住“不食周粟”的寂寞和艰辛,参加了科举考试,以文从简所在的江南地区的文人尤甚。顺治四年,全国录取进士298人,而江南就多达88人,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正所谓“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清褚稼轩语)。不过,文从简不在其中。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坚持退隐林下,以书画自娱,在作品中尽情地宣泄自己的苦闷与悲凉情绪,最终形成野逸、高洁的艺术风格。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