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6-04 12:4476730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局部文徵明在书法史中声名显赫,贵为一代宗师。而早年他和董其昌一样,都有因字不过关而影响仕途、从此发愤学书的经历。文氏书法初师李应祯,同时广泛学习历代名迹,五体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曾评其“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1张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2张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3张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4张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5张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6张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局部

文徵明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文徵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圣教序》 王羲之 第7张


文徵明在书法史中声名显赫,贵为一代宗师。而早年他和董其昌一样,都有因字不过关而影响仕途、从此发愤学书的经历。文氏书法初师李应祯,同时广泛学习历代名迹,五体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曾评其“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文徵明对官场和科举失望之后,就将所有的精力转移到书画艺术方面。失意后的古代知识分子差不多走的都是这样的人生道路。毅力和天赋过人者,自然功成名就。

文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年近九十岁时,仍孜孜不倦,为他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毕“便置笔端坐而逝”。

 南京博物院所藏文徵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图为作品局部)为行书纸本,纵27.5厘米,横107.8厘米。此卷书法作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文时年71岁,早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此作不像其早期作品那般生硬尖利,消除了年轻时剑拔弩张的躁气和张扬之态。作品虽无雄浑之气势,但秉承了晋唐风致,不时流露出文氏书法所独有的平和简淡、温文尔雅的气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的广泛传播见证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历来的书法创作中,书写次数最多的应该是《千字文》、《心经》和《兰亭序》三种,各种书体都有。笔者收集到的书法家、名人用不同书体书写的《心经》就已有几十种。上至九五至尊的皇帝,下至一般士人,都爱写《心经》,且当今的新版本还不断出现。《千字文》、《心经》和《兰亭序》三者之中,又以《心经》更特殊:它还可以成篇成套地入印,各组字数不同,有时又有叠字,是“考核”篆刻创作能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中有许多词组或语句,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受想行识”、“乃至无老死”等都已被视为妙词佳句;但真正有多少人可解其中真意,或有真切体会,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按照书写内容对形式的要求,笔者以为,《心经》用正书创作更理想,行书在视觉效果上没有优势,而草书则与经文的意境不合。

 人在晚年抄写《心经》,与年轻时候的想法会有差异。因为高寿的原因,书法史中很少有书家可以像文氏那样,到了古稀之年还可写一篇《心经》,表现一种如水的心境。此时的文徵明,也许对“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的诗句会有另一种解悟吧。笔者个人的想法是:单纯以《心经》作为载体的创作,属于“无内容”的形式,因为人和“经”是分离的。唯独像文徵明、弘一法师这些人的书写,才有更为特殊的意义———他们将人生和信仰都贯注其中,使得自己的精神也随之升华。

 很奇怪的是,综观当代书坛,几乎没有人再把赵孟頫和文徵明奉为上宾,有的只是批评。董其昌也是很少人在学,其名字多半只在研究论文中出现。但他们三人毕竟是一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被“冷落”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书法“没有强烈的个性”。若是对董、赵、文之辈有深入的思考,便会发觉此等看法之偏激。他们与前后时代的书人相比,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显现出来,只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强烈而已。现在的书法,一味追求个性却失去了个性,因为在对个性本身的理解上就已经出现了偏差———好像不夸张就不足以产生个性。其实,讲究个性也要把握一个“度”。

 以古为鉴,对当今书坛会有一些新的认识。汉至晋、唐至宋、清至近代这三个时段中,书法高手如林。元、明两代中,小名头儿的书家,则未必能比得上如今的一些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因而不必对当下书法水平过于悲观。不过,中青年书法家最终要沉得住气才能成功。元、明两代的书法更侧重实用,因而便利、圆融成为时代特征,也成为时代局限。明代书法真正的高峰在晚期。此时,一批反叛型书家相继出现,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做了铺垫。从明代书法整体来看,自文徵明时代就已埋下走向高峰的伏笔。而文徵明能够在当时独当一面,亦足以证明他的艺术成就之高。

从《心经》的结体处理来看,无疑受王羲之《圣教序》影响很大。单就这一点,我们不难感受到,不管赵孟頫、董其昌和文徵明等人创作成就如何,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维持了书法正脉的承传。至于他们身后出现“馆阁”,只是学书者之病。我们看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王宠、王铎等这些学“二王”的书家的作品,其中很多字是出于《圣教序》。但把这些字靠在一起对比,则又有很大差异。归根结底,是时代变化了,工具不一样了,人也不一样了。个人风格总是以时代风格为前提的。这样来看,文徵明的书法,一是维持了正脉的传承,二是把握了时代潮流。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en-ming-xing-shu-ban-ruo-bo-luo-mi-duo-xin-jing.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