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伊秉绶行隶赏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5-26 13:1374500
软笔写出硬功夫--伊秉绶行书卷伊秉绶以篆书和隶书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他的行草书作品不多见。我们这里要欣赏的行书卷(上图为作品局部)书于嘉庆八年(1803),伊秉绶时年50岁。此作为纸本,纵31.3厘米,横129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看到这件作品,我们首先会感觉到,这是用“软毫”书写的。这里先说说“软毫”。“软毫”是以羊毫为主的软毫毛笔。它最主要的...

 软笔写出硬功夫--伊秉绶行书卷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1张

伊秉绶以篆书和隶书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他的行草书作品不多见。我们这里要欣赏的行书卷(上图为作品局部)书于嘉庆八年(1803),伊秉绶时年50岁。此作为纸本,纵31.3厘米,横129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看到这件作品,我们首先会感觉到,这是用“软毫”书写的。这里先说说“软毫”。“软毫”是以羊毫为主的软毫毛笔。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柔和性、多变性和难于驾驭性。“软毫”的柔和性有利于书写篆书、隶书。这两种书体笔画风格大体上呈现一种固定的格式,少有变化,而且对书写的速度要求相对较慢,具有统一的均衡之美。多变性是“软毫”的“魔力”所在。它能非常丰富地表现书写者的意趣,而且有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难于驾驭性是使用软毫笔的一个难点。软毫笔由于加入的狼毫较少,或者根本不加狼毫,整个笔锋会非常柔软,练习使用毛笔没有很久的人,或者没有对使用软毫毛笔有过专门训练的人,一时间是无法把软毫使用得很好的。从这幅作品看品看,伊秉绶是使用软毫笔的行家里手。

伊秉绶是一个擅长篆、隶的书家,其所用毛笔自然是以“软毫”为主,也就是全羊毫或者是兼毫的。古人说:“善书者不择笔。”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习惯”对于书写者是非常重要的。伊秉绶因擅写篆、隶,所以用笔必然以“软毫”居多,因而书写这件作品也很可能用的是软毫笔。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从作品本身来看,也是软毫笔产生的效果。笔者见识有限,目前还没有看到伊秉绶用硬毫笔书写的作品。另外,书写这幅作品时,伊秉绶已经50岁了。对于一个杰出的书法家而言,50岁应该是其书法的大成时期,其书法技艺(包括对毛笔的驾驭能力)自然非同一般。

细细品读这件作品,给人以大开大合、婀娜多姿的感觉:伸展处大戟长枪,竭飞扬跋扈、雄踞一方之势;精微处辗转反侧,尽点滴精神和无微不至之美。从这件作品看,伊秉绶深谙“软毫”多变性的特点,并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般雅致、遒美。欲以“软毫”营造出硬朗大气的风格,对软毫笔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从“首”字的横画、“尘”字的长撇、“无”字的长横、“节”字的长竖、“衡”字飞舞的三撇、“晚”字的上挑钩等的独特处理,我们看到了伊秉绶使软毫笔硬朗化的种种心思,更看到了其美学取向、结字造势的技巧、求变求美的能力。器为用者役,更为会用者之利器。所以,古人说“善书者不择笔”,的确是有道理的。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进士,官惠州、扬州知府。篆、隶独创一格,楷书出入颜真卿,时与桂馥齐名。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2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3张


伊秉绶,清乾隆十九年——嘉庆二十年( 1754-1815 ),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 1769 )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常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 1789 )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 1799 )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嘉庆七年( 1802 ),伊秉绶 54 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伊秉绶本人于 1815 年去世,时年 62 岁。之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其传世的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 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 10 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虽然他四体俱能,但以隶书为最。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仅在上海书店出版的《隶书墨迹选》中即收有其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于《衡方碑》,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4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5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6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7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8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9张

伊秉绶行隶赏析 伊秉绶 颜真卿 桂馥 《明清书道图说》 《行书老子语轴》 第10张

 其隶书对联传世者甚多,如嘉庆三年( 1798 )书写的三言联“志于道,时乃功。”嘉庆四年( 1799 )书写五言联“清光宜对竹,闲雅胜闻琴。”嘉庆八年( 1803 )书写的五言联“政声韩吏部,经义董江都。”嘉庆九年( 1804 )书写的五言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嘉庆十年( 1805 )书写的四言联“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以上见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伊秉绶的书法艺术》)。又首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五言联“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和赠诒元九兄世讲联“崇情苻远迹,精理亦道心”,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七言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等。

 除对联外,其传世的隶书作品还有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的《晋书刘毅传句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的《魏舒传语轴》,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节临汉衡方碑》。

 从其诸联中可以看到,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比较明显,评其诸隶书作品多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评者又誉其书法:“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大致均匀,圆润率直,古趣盎然”、“笔力雄健,秀挺清劲”、“精壮古拙,横平竖直”、“仪态敦厚,骨气洞达”、“格调高雅,饶有神韵”、“古茂浑朴,空灵逸宕”、“富有金石气、庙堂气”等等。

 其传世的行书作品有《节临唐宋人书屏》十二行,共一百二十八字,上海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临柳公权尺牍轴》,书于嘉庆三年( 1798),四行共八十六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自书诗册》,六行共四十一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绝诗轴》,六行共四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老子语轴》,三行共十作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又《中国书法今鉴》收入了《南园先生行书杜诗册》,民国二十年(1931)震亚图书局据瓶斋主人藏墨迹影印。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

  评者谓其行书“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是与他平日苦苦练笔分不开的。据谢章铤《睹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评其《节临唐宋人书屏》四条中第一屏(行楷)“工稳齐整、端庄大方”,“凝敛宽博”,“沉稳中见洒脱,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评其四条屏中的第二屏(行草书)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代表作,“既能恣意纵横,外柔内刚,又显得潇洒飘逸,随意自然,体现了他为人正直与较豁达的性格。”评其《临柳公权尺牍轴》:“既有雄厚刚健的笔调,又有灵动朴茂之趣。”评者又认为:“从整体看来,其行书神貌颜体居多,又有杨凝式、林和靖、董香光的遗风,不愧为清中期书坛的大家。”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bing-xing-li-shang-x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