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书法已有十几年了,真正地找到方法和产生兴趣是2005年11月结缘杜长荣老师以后。在此之前,我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读帖不细致,临帖不准,用笔不丰富、不厚重、不果断。不尊重字帖,不尊重古法,又怎能从古人那里获取丰富的艺术资源?

 近几年我主要临习《张迁碑》、《礼器碑》、《西狭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下工夫认真把握字的结构特征和丰富的用笔特征。通过精细的读和临,我才发现帖中的字原来是如此灵动。其结体方正而用笔有圆有方,竖无直竖、横无直横,起笔有方圆,线条有曲直、长短、粗细,同一线条也有着复杂多样的粗细变化。帖中的字在我眼前“活动”起来,我看到了变化复杂的笔法。这些碑帖宽博简洁的结体和丰富的笔法吸引着我百读不厌、临之再三,并试着应用于创作。

 李商隐《谒山》诗曰:“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川流东去、白云归山,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对时光转瞬即逝的无奈。我选择用《西狭颂》宽博、沉稳、厚重的笔法来表现这一严肃、永恒的主题(见附图上者)。我的这件隶书,结体方正、笔法圆润,用笔速度较慢。有时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书法创作而言,细节做好才能产生神采。

首先是设计安排浓淡、虚实的布局,意在增加节奏对比。“从”、“长”、“不”、“欲”、“买”、“冷”是整幅作品的几个实点,互相呼应,起到均衡作用。然后注意上下、左右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浓淡、粗细、速度的变化,避免产生重复的感觉。在书写时,“胜”字用墨很干,速度较快,连贯性强,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

 我的隶书作品《登黄鹤楼》(见附图下者)结合《张迁碑》和《礼器碑》的临习经验,结字偏于舒展,增加了节奏变化:蘸足墨,一直写下去,直到把墨用完,以产生强烈的墨色变化;注意行与行之间相邻两个字的墨色对比强度;同一个字中线条粗细反差较大,粗笔使之厚重,细笔使之轻灵,如作品中的“登”、“读”、“赤”、“歌”、“云”、“诗”等;整体用笔速度较快并且有变化,增加了连带,增加了书写性,如“鹤”字中的三点,“青”字的两短横,“磨”、“白”、“诗”等字的连笔,使之更富有生命力。

节奏的强烈对比恰与潇洒旷达的作品内涵相吻合,故而此作成为我较为满意的一件作品。

 在临帖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意与古会”、“思接千载”的快乐;在创作中,开动脑筋、设计布局、表现审美、营造气氛,亦快乐无穷。快乐,就在这千锤百炼的过程里。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