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沈彧 出生于1995年,籍贯无锡。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书法篆 刻展览(进京展)。

朱沈彧 小楷 洪迈《容斋随笔》选录 39cm×50cm 2020年

中国书法的呈现虽从未离开碑刻,但碑刻却往往只是传 播经典书法作品的一种手段,故中国书法的发展一直沿袭着 帖学经典的脉络演进,而自清中叶以后,碑学的提出,改变 了人们对于“碑”的认识,视“碑”尤其是无名书刻的存在 为中国书法发展的另一条逻辑理路,这无疑改变了中国书法 史的走向。从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体系化建构,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碑学推向历史高点, 碑学传统在当代书坛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青年书法家朱沈彧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恰似一枚双 面镜,既折射出碑学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又映照出当 代青年艺术家对书法本体论问题的深度叩问。其书法创作中 北碑墓志的整合与重组,与其博士论文《清代碑派书法史观的建构与嬗变研究》中展现的学术自觉,共 同构成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艺术样本。 

一、碑学视域下的楷书创作:墓志铭刻到笔 墨语言的转化

朱沈彧的楷书创作深植于北魏小墓志体 系,这种选择本身即是对碑学传统的致敬与 解构。北魏墓志作为民间无名书刻的典型书 本,其艺术价值长期被钟繇、王羲之体系的 光芒遮蔽。然而正是这些无名书手的刀笔交 融,保存了隶楷之变过程中最鲜活的形态, 也从某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书写的时代面 貌。朱沈彧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将墓志铭刻 书迹中稚拙的刀刻趣味转化为自然的书写语 言,从而实现金石气与书卷气的辩证统一。 

朱沈彧 包世臣《艺舟双楫》节选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作品

观其楷书作品,可见四种创造性转化 路径:其一,在用笔上弱化墓志书迹因刀刻 而产生的生硬感,而强化用笔的流畅性。如 横画收笔处常作顿挫回锋,形成类似北碑 “折刀头”的视觉效果,却在运笔过程中保 留了帖学一脉楷书的连贯性。其二,在字形 结构上强化疏密对比,将墓志中因刻工简化 形成的块面结构升华为自觉的章法意识。

朱沈彧 包世臣《艺舟双楫》节选(局部)

其 三,对墓志文字中的异体字、俗体字、碑别 字进行雅化处理,既保持字形结构的奇崛之 势,又通过自身对字体的研究与思考对文本 尤其是文字的正确性进行选择与运用。其 四,墨法上借鉴清代碑派大家赵之谦“写碑 如帖”理念,以润泽的墨色消解石刻的枯硬 感,使方折的笔画转折处呈现出玉箸般的温 润质地。 

朱沈彧并未陷入晚清碑学末流对石刻 剥泐效果的机械模仿,而是将墓志书法视为 鲜活的取法之源。其楷书作品中看似随意的 字形欹侧,实则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匠心经 营;那些仿佛信手拈来的点画形态,暗含着 对《元氏墓志》等经典的解构式临习。这种 创作方法论,展现了他对传统资源的认知深 度:以传统经典帖学思路雅化墓志书法的文 本漫漶,以墓志浑厚古拙气韵补益传统帖学 书法的笔画流美。 

二、草书谱系的跨时空对话:在法度与表现 之间

朱沈彧的行草创作呈现出双重面向:孙 过庭《书谱》一路的小草书强调法度精严, 黄庭坚大草追求表现张力,这种看似对立的 风格取向在其笔下获得了共生。这种选择虽 然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其创作不成熟的一 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暗含着其对草书的理解——小草书作为“法度中 的自由”,大草作为“自由中 的法度”,共同构成了草书艺 术的两极。 其小草书创作深得《书 谱》“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 润”的精髓,但在节奏处理上 注入了碑学的骨力与洞达。细 察其笔触,可见行笔时有意加 强用笔的方折,这种源自摩崖 刻石风化痕迹的语言,与《书 谱》的流美韵致形成微妙张 力。在章法布局上,他常将孙 过庭“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 涯”的连绵之势,解构为片段 式的空间集群,每个集群内部 保持气脉贯通,集群之间则通 过字组疏密的对比形成节奏的 变化。 

朱沈彧 楷书对联 180cm×30cm×2 2020年

大草创作则展现出截然不 同的美学追求。黄庭坚“长枪 大戟”式的线性语言被赋予新 的内涵:他强化了笔画穿插时 的空间感,将山谷道人“辐射 式”结构发展为更具立体感的 形式构成。尤为值得注意的是 其墨法的运用——通过控制笔 毫含墨量,使枯润变化形成丰 富的视觉效果。 然客观而言,在书法艺 术的形而上维度中,“风格” 并非单纯的技术分野,而应视 为书家生命精神的结晶。朱沈 彧大字草书与小字草书的风格 割裂,恰似《文心雕龙》所言 的“采滥忽真”之弊,暴露出 创作主体对于草书理解得还不 够深刻。考诸书法史,自张旭 《肚痛帖》至祝允明《前后赤 壁赋》,虽尺幅变化万千,然 血脉气息始终如一。孙过庭 《书谱》有云:“一点成一字 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此 中真谛正在于艺术语言的自我 立法与持续建构,而米南宫也 云:“大字如小字,以势为 主。”

朱沈彧草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138cm×34cm 2024 年释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 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因此,朱沈彧大字草书 与小字草书呈现出截然相反的 风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还表 明其尚停留在对于经典草书名家与经典草书作品的形式模仿层面,尚未将其植根 于其自身的艺术追求中,并没有构成张怀瓘所谓“大 小相谐”的辩证关系,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当 然,这也是我们这一辈年轻书法工作者普遍存在的身 份焦虑——在古典法度与个性张扬的撕扯间,尚未寻 得真正的艺术自觉。 

三、理论建构的史学维度:碑学书史观的方法论启示

朱沈彧的博士论文《论碑学书法史观的建构与发 展》,标志着其艺术思考进入了史学反思层面。该研 究不仅梳理了从阮元、包世臣到康有为的碑学理论谱 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碑学书史观的方法论价值—— 这种以金石考据为基础、以风格演变为脉络的研究范 式,如何突破传统书论的品评模式,建立起现代艺术 史研究的雏形。 

朱沈彧行书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8cm×34cm 2024 年释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 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上:首先,将碑 学运动置于晚清学术转型的宏观视野中考察,指出乾 嘉学派的金石学研究不仅为书法提供了新范本,更带 来了实证主义的学术方法;其次,重新评估碑学书史 观中的“南北分派”说,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证明地 域风格差异背后实为书写载体与功能语境的差异;最 后,提出“碑学观念的三重转换”理论,即从拓本收 藏到创作资源、从考据对象到美学范式、从艺术实践 到史观建构的演进逻辑。 

这种理论研究对其创作实践的滋养显而易见。 当他将北朝墓志的刀刻痕迹转化为笔法语言时,实际 是在进行“物质性转换”的学术命题验证;当其草书 中出现金石质感时,本质是对碑学书史观“大、重、 拙”美学标准的当代诠释。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 动,使其艺术创作超越了风格模仿层面,进入了观念 实验的深层领域。 

结语:作为文化实践的书法

朱沈彧的艺术道路,展现出研究型书法工作者 的独特优势。他对碑学传统的研究不是故纸堆中的考 据,而是将其转化为激活创作的源泉;他的书法实践 不是对古典范式的简单模拟,而是带着理论自觉的形 式实验。这种探索模式,或许正是应对当下书法创作 困境的某种策略——当我们在讨论“书法如何当代” 时,需要的不是对传统的简单颠覆,而是朱沈彧这般 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创造性转化。 

沈彧还年轻,其艺术之路还很漫长,无论是其对 楷书深度思考后所展现出的精彩之作,还是对其他书 体探索后所显现出的问题与争议,皆是其艺术道路上 的过往与留痕。我始终相信,随着其在以学养涵养书 写的正统之路上的前行,其艺术思考与艺术实践亦会 愈发精进。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