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汉光 别署光汉堂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第八届 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和论文分别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 书学讨论会等,获中国文联主办的兰亭杯全国党政军领导干部书法邀请赛最高奖“兰亭奖”、纪念改革开放30周 年全国产业(企业)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三等奖,入展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浙江书法名家百家百卷展、浙江书 法六十年书法精英展等。入编《浙江书法百家群星谱》《越中名人谱》。出版《光汉堂翰墨》《中国金融书法名 家系列——宋汉光卷》。

宋汉光 隶书对联 136cm×30cm×2 2013年

清代碑派以及金石学派的兴起,对近现代书法艺术产生了直 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金石”改变了中国书法的审美模 式,突破了书法艺术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艺术风格, 呈现出笔墨恣肆、奔放与真率的艺术境界。以隶书名世的宋 汉光以汉隶作为发扬光大的艺术基点,并广收博取,融秦隶 的朴拙、清隶的雄浑于一体,写出了独具个性的宋氏风格。 

一 

宋汉光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从小接受家庭的书法熏 陶,8岁开始临池练习,童年的临习为日后书法之路埋下了 种子。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恰逢学习中国书法艺 术的热潮,他虽然学的是工科,但热衷于钻研书法,写汉 隶,刻汉印,读书法理论专著,成为大学里的“书法家”。 

宋汉光 隶书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136cm×95cm 2015年

1983年大学毕业之后,宋汉光被分配到浙江淳安大山深处的 一个兵工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地理交通上的不 便,为书法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到杭州观看一场 书画展甚至要来回颠簸20多个小时车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 知),然而恰恰是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创造了书法学习的良 机,一种可以不受外界影响的宁静氛围,恰如归隐山乡、闭关沉寂,这种向心灵对话的“隐逸状态”为日后的书法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直至上世纪90年代,宋汉光调回 家乡绍兴做金融工作,参与筹备了绍兴金融系统书法家协会 并参加庆香港回归、建国五十周年等书法展,方为书法界所 知。

宋汉光 隶书 宋词三首·八声甘州 182cm×33cm×4 2013年

在沈定庵、朱关田等前辈书法家的悉心指点下,加之不 断读帖、临帖、创作,宋汉光在书法创作尤其在隶书上有了 较大突破。之后又因为书法创作上的成就,荣膺中国人民银 行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 席。 清代书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谓学书者有 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又增二要:一要 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 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纵观宋汉光的成长经历,除了 天分、品格与学识之外,成就一位书家还要有一个极为重要 的因素,就是筚路蓝缕式的坚持。《诗经》有言:“靡不有 初,鲜克有终。”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艺术探索,没有人 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

细细体味此言,的确蕴涵了深 刻的哲理和警示。书法艺术是一种习惯,习惯意味着执着, 也是艺术家的表征。宋汉光对于书法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将书法作为提升自我品位的一种途 径,这种去功利化的心态,使其书 法艺术呈现纯净之态,骨力内含而 向深度发展。 

二 

纵观宋汉光的隶书作品,主要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浓郁的金石气息。清代 隶书家为了追求因斑驳残泐而产生 的苍茫浑厚之气,从而走出了学习 汉碑只求体样的误区,追求“金石 之气”。宋汉光的作品继承了清代 隶书的核心思想,强调隶书的写意 性,一方面他以侧锋用笔追求“捧 心龋齿”的金石外象,另一方面以 中锋的用笔、稳健的笔力、厚重的 线条来阐释金石的古质。宋汉光将 高古的“篆意”巧妙地融入隶书创 作,体现出古朴率真,雄强厚重的 特色,极大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力, 具有浓郁的金石气。 二是丰富的笔法形态。

宋汉光 隶书 68cm×68cm 2018年

宋汉 光的隶书具有宽广的学术维度,他 的隶书以汉为基,吸取其工整凝重 的风格特点;广泛涉猎秦汉简书, 得其率意天真的意趣;同时参以清 代伊秉绶、金冬心古朴豪放大气的 隶书风格,使其作品具备多元的风 格基因。他的碑版隶书以饱满的笔 线彰显出雄强厚重的榜书特质。他 的汉简作品用笔率意天真,颇具 天然趣味。

其行草书作品以及隶书 款字,亦融合了篆隶用笔,方圆并 施,自成一格,别有韵致。 三是真诚的个性流露。古人言 “书为心画”,是为至理名言。书 虽一艺,与性与道通,品读宋汉光 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法艺 术的热情执着与一往情深。宋汉光 作品显现出来的书写性与抒情性, 蕴含着他对于书法艺术核心精神的 理解。他的作品不做作,直抒胸 臆,掺进了个人全部的喜怒哀乐, 形成了个人魅力,因而是生动的。 

三 

宋汉光的书法追求一种“骨 法”的气质,这种气质正是金石学 的核心审美追求。所谓的“骨法”既是一种用笔形态,也是一种风格趋向。“骨法”一词盛行 于六朝,人们从人伦鉴赏审美的角度,将“骨法”象征为一 种清俊、孤高和挺立的高士风度,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书 法美学范畴——“风骨”。

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善笔 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 骨者谓之墨猪。”代表劲健和力量的“骨法”,成为书法作 品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正是强调书法艺术体现出劲健刚正 的生命力量。宋汉光书法的金石隶意,具体到用笔上,体现 出当代书家少有的一种“骨法”,这种“骨法”不仅是其书法审美的核心,也是其人格修养的表征。 

当代书法是清代金石书法的发展与延续,如何在新的 时代背景下挖掘“金石”的宝贵潜质,承绪书法艺术的“金 石”精神,是摆在每一位书家面前的核心命题。南朝书家王 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宋汉光书法艺术中可以窥见的“金 石隶意”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