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剑 字云渐。湖南湘潭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隶书委员会常务副 主任、齐白石纪念馆(美术馆)书记兼馆长、湘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 程”书法家,湖南省文联委员、省文艺专家库成员。作品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首 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二等奖、第二届隶书展览提名奖、全国第十三、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湖南省 第六届书法作品展览金奖等。出版《伍剑书法作品选》《行迹》《<谷朗碑>文化艺术探微》《晨风欲 来——伍剑书法状态》《且行且悟——伍剑书法状态》《清风微澜——伍剑书法小品》。
伍剑 临《郭继祖墓志铭》 70cm×70cm 2014年
艺术不能没有个 性,但也不能没有公共性。没有个性的艺术,纯 粹的模仿前人,没有历史 意义。但是个性化跨出了 公众的认知尺度,可能导 致艺术交流沟通职能的丧 失,最终可能导致艺术本 质功能的实现出现困难。 如何把握两者的尺度、分 寸?书法是否也要遵循艺 术的普遍规律? 这一问题是艺术创 作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书 法创作过程中需要理解运 用的常见话题。如何把握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尺度, 是每一位书法作者面临 的现实问题。结合自己多 年学习与创作的认知和体 悟,我认为: 第一,把握个性观 念的“知”与“行”。
伍剑 隶书 248cm×124cm 2018年
书法艺术提倡原创,不能无 畏的重复抄袭,不能简单 地复制粘贴。认知上,我 们就必须树立个性观念: 没有个性就没有风格,没 有个性就没有价值,没有 个性就没有创造。艺术 之爱,书法之道,越往高 处越寒冷,越到深处越孤 独。塑造个性的过程,不 必要犹豫踌躇,左右徘 徊,不必要过多关注公众 是否认知,是否认可。但 同时,必须在普遍规律的 基础上树立独特个性,这 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个 性。 如何知行合一,塑 造属于自己,属于时代, 属于大众认知、感动和影 响公众的独特艺术语言和 个性?这就是“行”。
伍剑 隶书 180cm×97cm 2020年
徐悲鸿先生有一联叫作“独 持偏见,一意孤行”,这 是艺术观念和思想行为的 主观倡导,是塑造个人 语言风格的胆魄气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个 性观念,要有开放 的思维,开拓的勇 气。当今书坛要重 视一个问题:“谁 像谁,就奖谁”, 书风雷同,取法跟 风,似曾相识,这 是展览中对个性的 抑制和抹杀。塑造 个性,需要有第一 流的眼光,第一手 资料,第一个实 践,这样才能寻找 到塑造个性语言和 符号的知识准备和 实践机会。 第二,把握普 遍规律的“扬”与 “弃”。“扬弃” 是继承和发扬旧事 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 否定旧事物内部消 极、守旧的因素, 是发扬与抛弃的统 一。
伍剑 隶书对联 200cm×40cm×2 2019年
书法艺术要遵 循普遍规律,也就 是普遍认同的笔 法、字法、章法、 墨法和取法,普遍 认同的基本审美法 则和标准,这些都 是对个性的约束, 对风格的控制,对 度的把握。如同放 风筝时,倘若要将 风筝放得更高,必 须要有线牵引和控 制,没有线反而会 掉下来。这根线, 就是控制和约束。 书法其实就是一种 控制与约束的艺 术,在法度与自由 之间游走,在理性 与感性之间徘徊, 在规律与超常之间 平衡。
这就涉及普 遍规律的“扬”与“弃”。一是对书法传统的“扬”与“弃”。李可染曾说: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盲从肯定没有出 路,突破才有可能发展。书法作品中有古法,有笔墨,有书 写,有出处,最为关键的是有取舍。二是对公众标准的“扬” 与“弃”。
伍剑 行书 80cm×55cm 2020年
对公共标准把握的分寸是什么?就是适量的标准或 限度。书法个性与公共性之间,必须掌握标准和限度,可以引 发大众审美的思考和争辩,但也需要兼顾大众审美心理。艺术 不需要哗众取宠,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是一 种“独立苍茫自咏诗”的豁达修为,一种喻情感于规矩之内, 寄妙理于天地之间的自由境界,说明了他对公共性的礼教、规 矩、标准的拿捏和驾驭。三是对规则运用的“扬”与“弃”。 当然,应该关注书法艺术在公共实用领域与学术探索领域的区 别,书法艺术的个性与公共性的选择与平衡。
前者需要辨识度 高,认知度高,后者着重探索研究,个性尺度可能更大。书法 艺术对于规则的运用,需要理解和把握守法不守旧,简约不简 单,荒率不荒唐,离奇不离谱,严谨不拘谨,才能实现个性化 与公共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把握艺术审美的“异”与“同”。艺术曲高和寡这 是存在的。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和的人肯定很少,艺术高冷, 就很有可能知音难得,正所谓“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艺术作品需要特立独行,但过于怪诞,不通俗,缺乏识读,脱 离公共性,能了解的人就很少。书法艺术如何做到个性与公共 性的统一,这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出书 法艺术的思想深度、知识厚度和情感温度,真正与大众、与时 代同频共振,实现艺术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做到这一点,需 要把握艺术审美的“异”与“同”。一是根植传统,取法立 异。即个性需要融入共性,书法塑造个性首先需要尊重传统, 根植传统,在传统范畴内,在取法对象、取法方向、取法路径 上拉开差异。
二是运用法则,风格立异。书法个性化必须符合 共性的基本规律,也就是遵循书写的基本法则和审美规律。用 东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写书法,而不是完全用西方的审美标 准写书法。三是提高审美,思想立异。以书写性为本体,提升 思想境界、思想深度、思想厚度,这样才可能塑造个性,这其 中,特别要警惕书法作品一味地视觉化、美术化和构成化。
四是定位书体,情感立异。五种书体中,找准定位,将书写引入 感性的才情,情感的调动,做到喻书于理,喻书于情,实现情 理交融,带来书法作品的差异化。五是放眼天下,包容立异。 艺术家向公众的回归,需要对公共受众面的引导,对艺术个性 的开放包容,才会使当代艺术个性化的创作获得前所未有的艺 术自由与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经有一句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们不仅要 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 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 美。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容纳个性,尊重创造,理性包容, 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 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