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1900—1991)的这幅油画《渔妇》(见附图,77×78厘米)画于他逝世的前一年———1990年。表现了渔村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这现实生活倾注的热情和浓厚兴趣,见画可知,是无需解说的。林风眠对以劳动妇女生活为题旨构图的创作情有独钟,仅在200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大型画册所选他的10幅油画中,就有5幅取材于劳动妇女。1990年这幅《渔妇》之前,还有1989年的《渔妇》、《丰收》(没注明创作年代)、1959年的《渔汛》和1923年的《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西方的渔妇在盼望着出海的男人们归来),都是反映渔村生活的作品。

  林风眠的绘画融合中西、博采众长,他把西方绘画的视觉形象和中国绘画的情趣韵味相融合,突破中西绘画技法层次,达到中西审美意趣的融合。他的绘画,只是因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不同,才有“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林风眠认为:“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纯粹用视觉感得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同‘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的东西吗?从此,我不再人云亦云地区别‘中国画’同‘西洋画’,我就称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同时,我也竭力在一般人以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绘画之间,交互地使用彼此的方法。”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6岁便开始画画,具有强烈的愿望,他的创作是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全部表达出来。林风眠旅欧留学数年,战乱时四处奔波,他说自己“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树林和屋旁的翠竹”,对祖国秀丽的河山,怀有浓浓的乡情。作为画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从他在巴黎学习油画时期,到回国后乃至解放后,他的构图兴趣是“以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社会问题为题旨的”。画《渔汛》的1959年,他写过一篇题为《老年欣逢盛世》的短文,说他“去年还到农村生活了一个多月”,“感觉到时代的脉搏,像我这个老年人,也越过越精神了。”“常去工厂、农村走走,可以创作的题材也就很多,”他“准备把它画成油画”。他说自己“去年的画比早几年就要多得多,而且内容也都更接近现实”。

  《渔妇》是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一幅渔归图。画面粗犷、丰富、充实、完整,表现的是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渔港一角,渔船密集,帆樯林立,众多渔妇正忙碌地细数着捕获的鱼,享受着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俯视的角度,展示了收获的丰盈。夕阳的光辉,烘托出气氛的祥和。林风眠一生致力于东西方艺术的结合,创建了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风格。《渔妇》保持了林风眠一贯的形式主义特征,渔船、渔妇、孩童、鱼等立体的再现,而以意写之,加进了一些类似立体的线条;人物的眉眼、渔妇周围一笔而就的海鱼,分明不是着意于真实情景的描绘,而是画家进行形式探索的载体。可见林风眠油画笔法的坚定洒脱。渔妇背后的渔船向远处延伸,则可见其对画面空间处理的能力,亦为其精彩之处。《渔妇》有着传统绘画的特色,潇洒优美的线条表现了东方的神韵,但又不是纯传统的表现,人体的构成、人物面部及鱼的形象的处理,都有抽象的因素;色彩的运用也汲取了印象派的精华。“调和中西艺术”是林风眠一生的追求,对他来说,“调和”不仅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艺术趣味上,这些在《渔妇》中均可窥见。

  他在《自述》中写道:“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1990年,90岁高龄的林风眠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又焕发出如他1959年时构图以社会、人生为题旨的创作热情。《渔妇》就是林风眠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完成的。在《渔妇》的画面中可以看得出,林风眠始终不变的还是“以能唤起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构图绘画为主要的兴趣”。此幅《渔妇》曾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及日本西武两次展出,明显地展现了林风眠的绘画实力。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