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金陵(今南京)画坛名家辈出,其中包括著名的“金陵八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他们因寄居并创作于金陵,故称“金陵八家”。明、清交替之际,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金陵八家”大多遁迹山林,以诗、画相唱和。他们的绘画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近的艺术意趣。如其中的邹喆一反当时高评元画、贬低宋画的学术风气,主张立足于宋画进行创作,尤其强调对宋画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不是简单地再现宋人山水画,而是继承宋画工整、精密、严谨的笔法特点和清新自然的审美取向。“金陵八家”中的其他成员也有类似的艺术旨趣。他们的绘画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画家对元代画风的推崇。

  “金陵画派”都注重写实。如邹喆多写金陵一带的风光,着重表现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这幅《松林僧话图》(见右图)无疑是邹喆熔古今画风于一炉的扛鼎之作。此画为纸本设色,纵80厘米,横43.2厘米,描绘了远离俗尘的僧人、高士在茅屋中对话的情景。观此作,近景坡岸高低不平,溪流清浅,卵石露尖,板桥低架。中景有一片茂盛的松林,枝干挺立,松叶横展。松林与远山之间有三间茅屋。中间的茅屋里,一位僧人和高士对坐共语。屋前,篱笆紧围,柴门大开。远景,山体圆浑,杂树丛生,山间有飞瀑倾泻而下。邹喆此作的笔法基本是从董源那儿变化而来,笔致坚实,屋舍敷色清淡而沉着,山体设色凝重、雄浑,布局奇特。整个画面,气氛清冷、萧瑟,但又有一种清朗、澄净之美,给人一种可游、可居的感觉。

  “金陵八家”的山水画都是在继承传统绘画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师法造化和感悟生活绘制出来的。他们灵活运用宋人的积墨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墨技法。如邹喆的这幅《松林僧话图》就将墨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画中的十几棵松树先以淡墨勾出轮廓,再以焦墨表现出树干圆浑的立体感,可谓是以“斗墨成之”。对画中笔和墨的处理,他主张笔、墨要融合、统一,以取得一种浑融的效果。观《松林僧话图》,山体用笔粗重,乱柴皴、披麻皴、雨点皴等多种皴法随性而为,不拘一格;石面层层积染,墨色浓重而又隐含着许多细微的变化,可谓浓而不腻、厚而不滞、秀中见苍。可以说,此画“无笔法、墨气之分”、“笔墨互为表里”,具有浑融的艺术效果。这“浑融”的效果与清代龚贤在《课徒画稿》中所说的“浑厚”、“气厚”是一致的。

  清初八大山人、石谿等人均好写残山剩水,以此来寄托自己对明朝亡国的哀痛之情;而“金陵画派”的作品则多呈现出悠然、恬静、有生活、有逸趣的面貌。《松林僧话图》中的山石、树木、茅屋、小桥、流水都传达了生活的闲情雅趣。邹喆虽为明代遗民,但却积极入世,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他所谓的“大丘大壑”。龚贤有言:“丘壑虽云在画最为末著,恐笔墨真而丘壑寻常,无以引卧游之兴,必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全,而始可称画也。”这显然不同于当时画坛上占主流地位的董其昌一派所主张的“丘壑是他们发挥笔墨趣味的一种凭借而已”。邹喆的山水画秉承了晋、唐、北宋士大夫绘画的精神,不仅笔精墨妙,而且还有引“卧游之兴”的意趣。这是邹喆对宋代绘画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爱恋之情。

  邹喆,生卒年不详,生于绘画世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父客游金陵后,遂寄居该地。擅画山水,工稳而有古气;也作山水小册页,简淡清逸。兼擅水墨花卉,勾勒敷染,有元代王渊的遗风。作品用笔朴拙,不甜俗。主要传世作品有《山水》册页,为《金陵诸家册》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云岳水村图》、《松溪草堂图》,现藏南京博物院。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