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1908—1998),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时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

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何海霞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暗在长春、大连等地举办作品联展。

何海霞先生

1951年春,由重庆迁居西安。195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任专业画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画创新,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1961年,他曾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授课两年,培养了一批中国画人才。1976年后,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创作许多巨幅山水画,为社会瞩目。1983年,他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后调北京,在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此间兼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委员会顾问,以艺术为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其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蔚为大观。

华岳清秋 1987年作 (57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释文:华岳清秋图。何海霞。作镇西天一华山,雄奇秀拔照人寰。尽收气象拈毫底,歌颂大地锦绣山。陈散原老人曾题太华有句:拾得易义书于尔。丁卯秋月,燕人何瀛,时年七十又九矣。钤印:何瀛、海霞、何瀛、霞客、大河、苍苍暮年、大有作为、爱我河山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和水墨浅绛,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所绘此幅金碧华山,多以石绿、草绿、浅绿为基调,再揉以钛青、石青、墨绿、金色,使千山万壑金光闪闪,清雅富贵,具有风姿摇曳的魅力。这种苍润粲然的写意青绿山水画面貌的产生是与他四登华山,在“外师造化”的过程中,陶冶灵性,领悟画道,消化传统,有心造像,寻求新法,逐渐解决了传统绘画技巧描绘的难题,突破了传统的笔墨程序与写生写实结合的难关,把自己的学养、情思外化于一木一石,逐渐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取向。正如古人所说:“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欲。”何海霞这类气吞万象的胸怀,孕育着何氏雄浑大气、坚实凝重的写意重彩青绿山水画风,赋予了金碧青绿以开放的形式,是以往所未有的大视野、大气象、大格局。不仅在形式结构上前所未有,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也是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的。

华岳雄姿 镜心

50年代初,他迁居西安,同赵望云、石鲁共创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中国画图式转型迈出了决定性一步,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石鲁、赵望云并称为长安三杰。
   本幅山水创作于八十年代中期,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画家的审美创造活力,这一时期,画家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构图严谨、设色金碧绚丽的力作。《华岳雄姿》是先生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一幅精品,大尺幅大气象,稳壮雄奇,辉煌夺目,色彩的渲染华贵空灵,元气流动而又不失清隽雅丽的风致。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生机勃然,气象万千的韵致,既有传统的风骨,又有主观的精神。他对人生参悟透脱,遍揽天地大观,上苍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历史又给了他以机遇,他步入了“画自己”的自由境界。

华山青绿  1980年 纸本设色 中国画研究院藏
   此幅《华山青绿》表现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峻和雄奇,将北方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山石轮廓用粗壮浓墨线条直扫而下,方曲有力,再用浓淡墨皴擦,参以斧劈皴,兼用揉笔,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凹凸。松树粗壮劲健,松针刻画细致,岭背石磴陡峭而上,几乎垂直,以至依山趋于云霄,而山腰云雾横锁,愈显山势崎峭险峻。

人在画图中

曾于1946年随乃师张大千深入蜀中,领略当地山水佳胜的何海霞,尽管平生山水所作多为汉中山水,如华山之类,较少涉笔青城山,但颇堪玩味的是,其对青城之幽亦别有会心,而其可堪视为为青城山立传的此卷《人在画图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深刻诠释了青城山的佳胜幽独之所在。

《人在画图中》卷,以传统的平远、深远构图,辅以散点透视之法,可称为别辟蹊径。画卷十分精到地捕捉到了青城山封闭半封闭的地形特征,又别出心裁以其主峰作为审美中心,而两翼青山环伺,组成一巨大的展翅欲飞造型,充满动感,同时又以主峰上掩映于参天古木中的寺观点睛,突显其“幽”,与整幅的动势构成奇特的审美错觉;而仅能染红主峰左边山顶的阳光,显然也是突显其“幽”的神来之笔。

翠岭横云 1990年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
   画中整体气势雄健朴茂,画家突破传统的三远法,而是将中景前置,产生视觉冲击力,表现了山势高耸突兀的气势。层层叠加的峰峦连绵不绝,侧峰则一左一右、一浓一淡相互映衬出山势的峭拔。山中林木错落依山列置,转承起合,贯通一气,参差错落,变化有致,虚空中有生气,实体中见空灵,充分体现了画家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山川真趣以创造新的胜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林深万木荫 立轴
   在何海霞的作品里,北方画派的雄健有力与南方画派的温润秀美,能得以完美地融合,使作品极富生命感。此幅《林深草木荫》描绘的是六月炎炎夏日的丛林,却好似新秋般清凉怡人。自然界的树,是甚么样的树都长在一起的。可是有些画家往往只能画一种、两种,也就三、五种,何海霞有一个最大特点,他能够不假思索地画几十种树,不仅是品种的变化,而且包括用笔的变化,用墨的变化,以及构图穿插的变化,《林深草木荫》即是如此。作者在树丛间又以云雾作穿插,山中亭台楼阁林立,山泉汩汩而下,好一派清凉之境。

临袁耀桃源图 通景六屏 设色绢本 丁丑(1937年)作

   款识:临袁耀桃源图。丁丑年春月,何海霞写于北平。钤印:海霞、河瀛此六屏巨幅乃吾师何海霞先生三十岁早年之精品之力作,是七七事变大千夫子被日寇困在颐和园,何老冒险将大千接回城里的那一年。《临袁耀桃源图》共六屏,高179.5厘米,宽83厘米,立轴,卷本设色,是何海霞先生于临摹清代袁耀所绘《桃源图》(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袁耀(生卒年未详),清朝画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桃源图》描绘了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图中突兀的峰岳,如镜的湖水,自在生活其间的人们,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境界幽美,起伏变化,虚实对比,动感性强。何海霞先生在其30岁那年临摹此佳作,其笔法、神韵于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原作所表达的精神风貌相契合,由此可见先生之绘画天赋与笔墨功底。

松山飞瀑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碧波泛舟 立轴 设色纸本

秋林闲步 立轴 辛巳(1941年)作

《秋林盯步》构图疏朗,笔法清劲瘦硬,自苍石寒林,而高士茅亭,乃至书法,无一不是大千风范,是何海霞颇为难得的一幅早年画作。何氏自1935年成为大风堂入室弟子,从游14年,随张大千饱览古代画迹,遍游名山大川,画技也逐渐全面提升,被黄永玉以“鬼手”称之。

巫峡云帆  立轴 丁丑(1937年)作

从款识得知,此图为何海霞临仿张大千之作,构图、设色虽见大千风范,又别出机杼。作品描写的是巫峡美丽风光,远近山石以花青、石绿、赭石渲染,并辅以细笔皴法,山峰峭拔坚实,显示出雄骨和张力。又以花青、石绿来表现草木葱茏。而在奇峰峻岭间,以婉转笔意勾勒云气,蒸腾郁勃,氤氲舒徐。云气缭绕中,寥寥数笔,勾勒扬帆轻舟,颇具诗意。

仿宋人雪景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幽居深雪里,万玉四山拱。输与庙宇客,凭栏独目看。仿宋人法,燕人何瀛。钤印:何瀛(白文)、海霞(白文)?
   题跋:仿宋人雪景图是家父何海霞老人早年作品精品之一,老人一九一三年五岁时随韩公典先生学习绘画,临习宋元明清,一九二三年被选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作图先后多次选入艺林月刊杂志封面,多次发表,一九三六年与齐石张大千于非闇在吉林长春举办四人联展,得到业内人士好评。此仿宋人雪景图传统功力扎实,画面写雅,技法娴熟,是一幅流至今难得一幅佳作。庚寅年节近中秋,何纪争、曹湘秦拜读鉴赏于长安并记。钤印:纪争画印(白文)、湘秦书画(朱文)?
   何海霞自幼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十余年跟随张大千学画,并临摹了大量宋、元、明、清的绘画真迹,具有较深的传统书画功力。《仿宋人雪景图》颇得南宋马远、夏圭之风,画面山高水长,曲径通幽,构图开合有序,留白得当,画面结构的组织、皴法的使用、山石的表现都深得古人之要领,是为难得的一件摹古作品。

仿宋人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仙山楼阁 镜框 设色纸本

仿巨然雪图 立轴 1953年作

何海霞先生所绘的传世之作《巨然雪图》初稿大约于1948年在四川成都开笔绘制。用的纸为清代宫廷蚕麻丝棉笺纸,由于纸幅面小,后将纸接成绘,尺寸约为182.5×91.5cm。绘制时间历时断续有壹年余方绘而成。用的颜料均为中国传统矿石颜料。计有哈粉、珍珠粉、朱膘、朱砂、花青、赭石等。墨是用清代安徽屯溪出的小碇“金不换”墨碇研磨而绘制,画好当时没有装裱,就收放了起来。1953年,海霞大师定居西安,解放后参加了工作。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后期,海霞大师知道巨然雪景原作已被外国人偷运美国波斯顿博物馆收藏,流落海外,心里非常痛心,故将他自己所做《巨然雪图》找出又加以施色整理、补题上款曰“祖国艺术遗产已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胜愤慨。一九五三年七月于长安海霞何瀛”以示自己愤怒心态和怀念之意。

华岳 立轴 墨色纸本 1943年作

太华晴雪 镜心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老柯春深争缀花 横幅 纸本
   题识:老柯春深争缀花。陕南太白林区近原始。林丛参天,古木每当盛夏,浓荫深处素花若雪,高耸于树颠,香溢数里。土人称之高山姑娘也。海霞并记。钤印:何瀛(二方)、海霞(二方)?
   此幅无年款,从画法上看应为何海霞之山水画成熟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何海霞的山水画是从50年代初开始出现变化的,他当时由重庆迁居西安,结识了石鲁、赵望云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山水画技艺,后均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此作描绘的是陕南太白林区之原始树林,何海霞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均深入过陕南山区进行写生创作,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此作构图饱满,树干以焦墨勾描,以表现出表皮粗糙的纹理,以及其苍老虬曲之态。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以湿润的浓墨渲染,以表现茂密树林中的阴湿之气,虽然看不见树冠,但想必树冠极其茂盛,阳光都很难穿透。画面右上侧以石绿染出一片树叶,这一丛新绿为古老的树林增添了活力。整幅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具有鲜明的个性,乃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的山水佳构。

终南春晚 立轴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川西都江堰 镜心 设色纸本 1954年作
   款识:川西都江堰写景。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何海霞作于长安市卫生宣教室中。钤印:何(朱)、海霞(白)
   何海霞的山水画风有奔放、浑厚、雄奇、壮丽、神秀和飘逸之别,凡其画作,构图严谨,笔墨雄健,题材多以西部风光获得契机。先生深得张大千真传,其突出的特点为设色华丽,笔力稳健,意向雄伟,富有情趣。无论从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或绘画语言上都体现了他高超的技艺与非凡的胆略。由于时代背景的落差和个人命运的不同,在长安画派三杰中,惟有何海霞的艺术舞台在最关键的时刻,由西安转移到了北京,他艺术才华的展示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其作品也同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新中国成立之后,何海霞在西安工作,和赵望云、石鲁等画家一道深入生活,满怀激情的用画笔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变化带来了艺术境界的开拓。他突破了旧传统的藩篱进入山水画创作的新天地,在画中借鉴了赵望云的温雅,揉进了石鲁的旷悍,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幅《川西都江堰》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何海霞笔下的都江堰整体气势雄健朴茂,画家突破传统三远法,将中景前置,产生视觉的冲击力,突出了都江堰的宽阔之势。而画的一边平坦,一边峰峦连绵不绝,这一平一高、一淡一浓的对比,映衬出右边山势的峭拔,左边的平阔。画面中林木错落、依山列置、转承起合、贯通一气、参差错落、变化有致,虚空中有生气,实体中现空灵,充分体现了画家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山川真趣以创造新的胜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到隐于它身后的一种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是对新中国建设的咏叹,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所升华出的强烈的自豪感。

山村月色 立轴

桑山之行 立轴 1957年作
   款识:桑山之行。海霞,五七年写生。钤印:海霞
   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画界,何海霞一生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笔下的山水不仅适应了现代人的视觉感受,也适应了现代语境下的绘画创新,更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时代气象,解决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创新问题。《桑山之行》是何海霞在陕南写生时所画,画面采用俯视的角度,表现了陕南田陇的平远空间,在不规则的田野里,整齐的农作物茁壮成长着,农民兄弟们戴着草帽、卷着裤管在田间辛苦的劳作着,田边的树木穿插其中,丰富了画面的空间,也打破了平面的呆板。构图新颖,笔法传统,大巧若拙,追求一种平和的田园之风。何海霞精通于青绿山水,在这件作品里,却将青绿着色用在了乡间的田埂里,充满了质朴清新的意趣和自然真实的生活情致,完成了传统笔墨向现代题材的转换。

史前遗址 立轴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锦绣山谷 镜心 纸本

西坡烟雨 镜片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武侯祠 镜心 1959年作

造水车 镜心

建设祖国 镜心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释文:公元一九五八年九届国庆纪念日,得旧作似大平吾兄法正之。何瀛,时在西安美协。钤印:海霞(白文)
   何海霞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作《建设祖国》,应为画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工地写生时所做。通过建设工地描写,表现了大跃进年代里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大建设的宏大场景,饱含着画家欣喜激动的真挚感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何海霞的作品一向以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而引人注目,他长于将青绿、浅绛、水墨相互融会贯通,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能成就与此,源于他对传统的潜心研究,与对大自然和生活极度热爱,从这幅图中就能感受到何海霞先生对生活的深入体会,雄健的铁线描与大胆险峻的构图是这张画的精妙之处,近处的人物和每一个细节,都是刻画的丝丝入扣,十分生动

毛主席诗意 镜心 纸本设色

   款识: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主席题庐山仙人洞诗一首。
   华山是何海霞笔下最常出现的题材,此幅《毛主席诗意图》画松树华岳,平头取势,水墨为宗,略加渲染,发挥墨色变幻,以劲挺的笔法,刻画华山山石的嶙峋之美,开阔的景象,彰显出画家对整体不凡的控制能力,竖长挺拔的构图,则突显出“华岳峥嵘何壮哉”的万千气象。此画是何海霞七十年代之前的画作,并不是对景写生,而是将华山的松树以及其他峰岳写生,意匠组合,画成之后,不管是后来到富平、还是庄里,都一直带在身边,希望有时间能够将此构图更深入地研究下去。

华山仙掌峰 行书七言对联 立轴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款识:一、白日悬高掌,寒空映削成,此乃华岳仙掌峰也,何海霞作于西京。二、欲知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八十叟何海霞。钤印:海霞(白)、何瀛(白)、垂垂暮年(白)、大有作为(朱)、海霞(朱)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这是何海霞用60余年的时间,对传统潜心研究,对自然和生活深入体察,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最后达到前无古人的突破和贡献。它提高了国画艺术语言的涵泳浓度,开拓了语言体系的视野,增强了国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华山仙掌峰》即是何海霞这种艺术造诣的具体体现。所折射出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积极向上、气势磅礴、大气凛然,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奋发不止的精神面貌。
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曾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师从韩公典,临摹古画,参与书画鉴定。1935年入“大风堂”成为张大千得意门生,随其学画10余年,并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临摹了张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绘画真迹,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何海霞长于山水,功底扎实,技法全面,举凡界画、青绿、水墨、没骨皆能。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共创“长安画派”,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
何海霞擅画山水,间写花卉,其山水有界画、青绿和水墨之分,画风有奔放、浑厚、雄奇、壮丽、神秀和飘逸之别。其青绿山水特点突出,通常多画西部景色,设色华丽,笔力凝健,意象雄奇,富有情趣。他的作品无论水墨、青绿、泼彩或金碧,无论从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或绘画语言上都体现了其胆略与力量、成就与辉煌。这是何海霞用60余年的时间,对传统潜心研究,对自然和生活深入体察,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最后达到的突破和贡献。《翠岭横云》,通过黑白青绿等大色块的纵横切割表现山岭间光色变幻的效果,大气魄、大手笔,错落之中见空灵,给观者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