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且影响深 远。其书法题款颇多,与画作相得益彰,其隶书及兼隶意的 楷书、行书尤为世人称道。客观地说,石涛书法最终没有达 到“思想”的高度,但有求变意识。本文从理念和实践两个 方面进一步阐明石涛书法的求变意识:一是“书画同源” 的思想,“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观点和“搜尽奇峰打草 稿”的全新绘画理念;二是选择、综合和画法的书法实践。 石涛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经典理论,为当代书法传承发 展提供了一些路径和可能。
关键词:石涛书法;求变意识
石涛本姓朱,系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是“清初 四僧”之一,以画名世。石涛别号很多,著名的有大涤子、 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曾多次游历宣城敬亭山、黄山、 南京等地,晚年居扬州。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中国美术 史有重大贡献。虽然石涛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及 绘画,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书法史上的价值,他的价值在于创 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会越来越凸显。他是一名极具 创造性的艺术家,年轻时就具有了很强的“我自用我法”的 意识。我们用当代的眼光来审视石涛书法,其在书法史上仍 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面貌,究其原因,就是变,就是不同。那 么,他的书法之变主要从哪里来?我以为一要有变的理念, 二要有变的实践。
一、理念
石涛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和创造者,书法紧 跟着绘画,二者相互融通,相互支撑,这也得益于他的理 论。其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 代”“似董非董、似米非米”“我自用我法”等,这些体现 了他的学术思考,也是实践的提炼总结。
石涛 隶书
其一,“书画同源”的思想。 石涛绘画的求变与书法一脉相承,对其书法影响极大。 历史上画家兼善书法的人很多,但达到石涛书法水平的不 多,这与其求变密不可分。我们从《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可 以发现石涛的“书画同源”思想,这一思想作用于书法, 书法的变革就有了可能,事实上石涛做到了。书法和绘画在 原始起源上是一致的,其后在表现形式上尤其是在笔墨的运 用上也有很多共同的规律。书法和绘画都是从一笔一画开始 的,而又以一笔一画结束。从石涛的画中可以看出他的每一 笔都是去表现有形的自然,从石涛的书法中也可以看出他的 每一笔都在抒发感悟自然的无形的思想感情。张怀瓘《文字 论》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 谓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书则一字, 已见其心”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书法绘画中具体的一笔一画 也是相通的,都是人们的审美心理使然。
其二,“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观点。 石涛的自我观念十分强烈。他曾提出“我之为我,自 有我在”的观点,意在告诫在传统研习中要突破传统的束 缚,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如何突破?风格如何形成?石涛 用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主张“行万里 路”,面向自然,师法自然,反对死守传统,敢于突破陈 法,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强调在绘画中的自我意识和主 观意识,为中国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同样,这一理念 也给书法带来了无限生机,时代的创新有了依傍。石涛的书 法反叛传统,反其道而行之,临摹古人“自有我在”,我在 其中。对于“南北宗”和“二王”,石涛的态度是:“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不恨臣无 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除此之外,石涛“我自用我法”的理念 更是在于突破古法,一改明朝以来的颓靡与柔弱之风,一改摹袭之 气,一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又言“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 而法,乃为至法”,这种理念已经进入自我展现的境地。
其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全新绘画理念。 用“草稿”创作自己的作品,是革新,也是创造。这种理念 是石涛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石涛绘画创作对于“自我法” 的追求。石涛喜交游,看山看水,观云观雾,走亲访友,寻禅问 道,“行万里路”与各界交往交流,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时 刻不忘实践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思想,践行了他写生与创 作相结合的理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提出,一反当时仿古之 风,主张创作应该向大自然索取灵感,而不仅仅在古人那里寻章摘 句。“搜尽奇峰打草稿”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肯定了写生的重要 性,写生是一段充满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创作经历,在写生过程中, 在与对象的交流中,都有主观情感的流露,这种主观情感会在画面 中以生动的绘画语言显现出来,因此,石涛在写生中探索出了其独 有的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