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走丝路——从自然风貌到文化遗迹
“朝圣·敦煌”第三期美术创作工程自启动以 来,甘肃画院画家多次到石窟遗迹写生,到访西部多 民族地区,领略民间艺术,感悟百姓风情,试图进一 步挖掘和阐释“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场对石窟艺术的传承之旅。王玉芳的《丝 路印迹》系列作品注重以平面化的方式作叙事性的表 达,在画面中能看到佛教故事画从西域石窟到河西石 窟不同形式的转变,不同媒材的叠加与碰撞再现了历 史流变的痕迹,图像与物质的融合激活了丝绸之路 的精神内核,逐渐引起我们对当代敦煌表现主义的探 求与反思。
王玉芳《丝路印记系列之四》综合材料绘画 70cm×100cm 2023年
郭殿声的《巍巍敦煌》以水墨画的形式表 现了莫高窟的三代守护神——常书鸿、段文杰与樊锦 诗,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将三代人置于同一幅画面,历 史感与现实感共存,写实的造型与意象的背景有机结 合,创造出纪念碑式的莫高图景。王大伟的《一梦敦 煌》(见封三)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古代供养人与当 今游览者观摩壁画的场景,艺术家以朴素的情感与细 腻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其对敦煌题材当代转化的思考。 王丹的《祈福》将画者融入千佛壁画中,竹盘中妍丽 的供花表达出画者对敦煌壁画的敬慕之情。 这也是一场对丝绸之路少数民族文化的吟诵之旅。
王万成的《春阳满地带笑涡》(见封二)以水墨画的形 式表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小卓玛在草垛旁嬉闹的场 景,在对当代藏族水墨人物画的表达方面,王万成更注 重营造一个轻松惬意的氛围,以愉悦神态的刻画表现藏 族同胞的诗意与乐观。范文阳的《扎西德勒》也是表现 藏族人物的水墨群像,但画面背景引入莫高窟西魏山水 的元素,力求以简约的线条表达出藏族同胞的纯净圣 洁。张建中的《丝路雄鹰》则体现出他长期对敦煌石窟 壁画、甘肃魏晋墓壁画、古经汉简创临的成果。
除了拥有底蕴深厚的石窟 艺术和民族文化,甘肃悠久的历 史还哺育了一代代淳厚朴实的百 姓,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 术。其中,文县“池哥昼”是白 马藏族极为古老的一种娱神舞 蹈,王梦彤的《傩舞池哥昼》以 两个威猛狰狞的“池哥神”为主 体,构图饱满,笔迹跳跃,描绘 出傩舞的庄重与神秘,艺术家以 生活之情思表达出画面之意象, 极具敦煌早期壁画中率真浪漫的 气韵。
羊皮筏子是甘肃省代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中山桥 下依旧有着筏子载人游河的壮美 场景。黄河滚滚波浪翻,羊皮筏 子赛轮船,贾青重的《黄河谣》 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这个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价值与意 义。甘肃的南梁、会宁、岷县等 地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 重要发生地,张生进的《老渡 口》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老一 辈革命者的敬仰与颂扬。在这幅 作品中,人物的塑造采用了写实 手法,而画面的氛围则呈现出一 种意象性的表达。这种写实的人 物造型与精神层面的意象性表现 相结合,更能凸显出一种源自甘 肃文化的真诚情感。
新时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张宪文的《小康农家 太平时》表现了陇东农家田地瓜 果丰收的场景,在作品中能看出 他对甘肃本土壁画、皮影、剪纸 等艺术形式的探索与汲取,在强 化地域特色的同时彰显了陇原写 意花鸟画的文化意涵。蔡晓斌的 油画作品致力于人物群像的氛围表达,《成纪二月喜盈门》以意象手法描绘了甘肃秦安乡镇婚礼的真实场 景,追求情节之外的意味与形式。
沈亚飞的水墨人物画常常以甘肃民间生 活为主要题材,《污泥不染画中客》更注重线条与笔力,笔墨肆意洒脱, 造型适度夸张,可见他对西部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对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 理解。 这些作品都拓宽了“朝圣·敦煌”的文化属性,画家们不仅对石窟 艺术进行了当代转化,而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对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风 俗、民间艺术以及百姓生活都进行了真情写照,并逐渐形成了画家长期深 耕的创作母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inLuLiChengXuXingPingGanSuHuaYuanChaoShengDunHuang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