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传统的解构与重构 —薛亮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与主题探索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20 21:252980
摘要:薛亮是一位致力于探索山水画时代性的画家,他以当代人文视角审视传统山水的审美特质,探索当代艺术语 境下山水画艺术语言与主题内容的出新,其山水画以线为骨,以墨为肉,以色为肤,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现 代绘画元素,剥离传统而不背离传统,是扎根于传统又能反映时代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薛亮;山水画;解构与重构;形式与内容;色彩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摘要:薛亮是一位致力于探索山水画时代性的画家,他以当代人文视角审视传统山水的审美特质,探索当代艺术语 境下山水画艺术语言与主题内容的出新,其山水画以线为骨,以墨为肉,以色为肤,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现 代绘画元素,剥离传统而不背离传统,是扎根于传统又能反映时代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薛亮;山水画;解构与重构;形式与内容;色彩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薛亮其人其画颇为“另 类”,素有“江南鬼才”的雅号。他1956年生于江苏 靖江,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随后在《新华日 报》担任美术编辑,接着又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工作。 早年深研传统、博采众长的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 期,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山水画新形式和新语言的探 索,在创作路径上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90年代末个人化风格逐渐显现并日臻成熟。

传统的解构与重构 —薛亮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与主题探索 薛亮山水画 解构与重构 第1张

图1 薛亮《雪域胜境》 纸本设色 178cm×96cm 2001年

薛亮的山 水画题材包罗万象,笔法极尽精细,在对传统山水画 的笔墨、色彩、空间、意境等进行解构的同时,又能 巧妙地融入构成、切割、拼叠等现代艺术元素,重构 了一套既彰显现代艺术精神,又能体现东方审美意蕴 的山水画新范式。 

一、形式的裂变与聚合 

薛亮出身学院派,接受过系统而扎实的院校美术 教育,后又在专业院校担任教职,传授山水画技艺, 对传统领悟颇深。他虽注重取法传统但并非泥古不 化,“要求画家除了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全面继承和把 握,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画家取法传统的路径和深度, 也意味着画家解读传统的高度和广度。”[1]薛亮的山 水画既源于传统,又能跳脱其因袭的程式,这“一进 一出”正是对传统的“承袭”与“裂变”,再经“聚合”而成自家之法。

薛亮对传统山水画形式语言的解构与重构首先 体现在造型方面,通过笔墨转译赋予传统意象以新的 意涵是其常用之法。细观薛亮山水画中的树石,脱化 于传统者不在少数,如在《露水松石皆文章》中,松 石勾皴有度,水纹线描淡染,笔墨造型皆出自传统; 《皓峰云水》中的鹿角树、夹叶树、松树亦未脱离传 统树法范式。然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进 化的。

传统的解构与重构 —薛亮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与主题探索 薛亮山水画 解构与重构 第2张

图2 薛亮《快雪时晴图》 纸本设色 136.5cm×69.5cm 2013年

薛亮笔下的树石云水并非对传统的复刻,而是 “揉碎”后再“整合”,并适应特定的情境而着意 “设计”出来的,笔墨所塑造的意象则另有新意。譬 如,《意中天地》中有一棵松树,初看与宋人树法无 异,而从形式上看,虬曲的苍松与画面左侧的怪石相 对,呈拱手作揖之态,显现出拟人化特征,让人不自 觉地联想到“米颠拜石”的情境。画家通过别出心裁 的形式转换,从而使传统意象传达出新的审美意趣。 

“变形”则是薛亮对山水画的形式语言进行解构 与重构的又一重要手法。《雪域胜境》(图1)是把山 石加以提炼、夸张,并使其几何化的典型之作。画面 中的山石呈方形重复排列,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密集 处则近似“马赛克”效果;此外,林树也随之变形, 株株相连并以尖锥形铺陈开来。明代陈洪绶所绘的册 页中有方形山石的画法,清代弘仁的山水画中也常见 方形的山石;然而,相比之下,薛亮山水画中的方形山石体量更大,且高度符号化,作品中体现出的设计感和构成意识是显而 易见的。

例如,《湖山秋醉》中的山石多见三角形,类似的山石在王希 孟、钱选的山水画中并不鲜见,但从画家的主体意识来看,《千里江山 图》中的三角形山峰较为接近山川的自然形态,侧重于客观属性的再现; 而《湖山秋醉》中的三角形山峰则通过提炼与夸张,侧重于主观属性的表 现,意在建构画面空间的组合及秩序,这种主观化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 取其形式上的装饰意味。因此,单从笔墨、造型来看,薛亮山水画中的树 石虽与传统画法近似,但从其形态来看则与传统异趣。薛亮喜绘松、柳、 竹、柏,常常在夹叶树和点叶树之间,穿插些许高耸的枯枝树和尖形的火 焰松,经过层层叠加后则合为一体,状如峰峦、密不透风,树丛与山石、 水系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生态,意境也为之一新。

传统的解构与重构 —薛亮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与主题探索 薛亮山水画 解构与重构 第3张

图3 薛亮《达摩面壁悟禅图》纸本设色 68.5cm×138cm 2011年 

在空间形式的解构上,薛亮打破传统“三远法”,注重纵横开阖的重 构,使作品更富形式感。薛亮对画面空间的建构多以满密见长,即便是表 现意境疏旷而空灵的作品也不吝笔墨,画面中的留白通常也不是空白的, 而是“着墨”的,这与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方式有所区别。

同时,画家通 过画面空间的切割与重组,融合了现代构成的理念,以此实现对“山水空 间”的重构。在其《云泉高致》一画中,山分两侧而立,中有叠泉分流, 在白亮的泉水上方,墨色浓重的杂树俯仰参差,几株高耸的纤树如芒刺般 穿过绵密的云团,云团之上露出一角浓墨涂写的远峰,牢牢地压实蒸腾的 云海,画中主景分布于中轴线之上,中正而平和,颇得赵佶《瑞鹤图》的 空间布局之妙。

这种形式在其《在山之涯》 中被进一步强化,画面两侧陡峭暗 沉的山崖如同两扇闸门一般,略带 尖峰的几何化造型独特而险峻,又 让人联想到哥特式建筑,不断把观 者的视点抬升,人的精神也随之升 华。崖间的山体则处理得空灵通 透,三条瀑布倾泻而下,两侧山 崖形成的旋升视线则随之缓缓降 下,这“一上一下”将看似静寂 的画面空间营造得动感十足。

渐 至画面上部,画家则通过云气和 远峰将画面空间变为水平舒展的横 势,画面空间也被解构为“T”字 形;再经重构,画中的气韵便被封 存,上下贯通之气向两侧延伸至画 外,意蕴无穷。 薛亮以笔墨语言为载体,积 极探索山水画造型、空间等形式 趣味的拓展路径,使传统山水画 形式语言焕发新的生命力,艺术 作品中渗透着现代绘画的思维方 式和精神气质。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XueLiangShanShuiHuaDeXingShiYuYanYuZhuTiTanSuo.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