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师古出新意《浮玉山居图》风格来源与隐逸主题再考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21 09:24280
摘要:本文通过对钱选师承关系和临仿实践的系统分析,揭示《浮玉山居图》所蕴含的“师古出新意”的创作理 念。在技法层面,钱选以南宋绘画传统为基础,主动回归晋唐古意,对“江南画”形式进行再探索,并通过绘画 媒介实现笔墨创新。在主题层面,该作以唐代隐逸诗人方干的典故为文本意象,通过对山居母题的继承与创作, 构建起一套独特的隐逸主题表达系统。《浮玉山居图》既是钱...

摘要:本文通过对钱选师承关系和临仿实践的系统分析,揭示《浮玉山居图》所蕴含的“师古出新意”的创作理 念。在技法层面,钱选以南宋绘画传统为基础,主动回归晋唐古意,对“江南画”形式进行再探索,并通过绘画 媒介实现笔墨创新。在主题层面,该作以唐代隐逸诗人方干的典故为文本意象,通过对山居母题的继承与创作, 构建起一套独特的隐逸主题表达系统。《浮玉山居图》既是钱选对前人绘画传统深入理解的体现,也是其在新历 史语境下的创新实践,并为理解元初文人画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案例。 

关键词:浮玉山居图;风格来源;隐逸主题;山居图式;文人画;互文性

一、问题的转机 

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图1)至今仍有两大主 要问题悬而未解,即创作时间与风格来源问题。关于 创作时间,存在“早年说”与“晚年说”两种观点。 经杨亮考证,[1]画中的“封”字印为清初鉴藏家耿嘉 祚之印,这一发现推翻了“早年说”的客观依据。赵 汸在《赠钱彦宾序》中提到,钱选兄长之子回忆钱选 曾著书,但“自后皆焚之”[2]。

师古出新意《浮玉山居图》风格来源与隐逸主题再考 浮玉山居图 隐逸主题 文人画 第1张

图1 钱选《浮玉山居图》纸本设色 23.2cm×101.7cm 元 上海博物馆

这表明其早年主事经 学,宋亡后转志书画。因此,钱选绝大部分的书画创 作应始于宋亡以后。再者,《浮玉山居图》上钱选自 题诗的最后两句为“尘彯一以绝,招隐奚足言”,明 确指出创作此画时正值元朝廷征召隐士出仕之时,故 此画应属钱选中年之作。[3]关于风格来源,主要存在 四种推测,即“董源图式继承说”“晋唐风格影响 说”“李成继承说”以及综合各家的“复古说”。

这 些观点多基于文献推论,缺乏从绘画本体出发的研究 视角。此外,还存在将赵孟頫用以描绘吴兴景致的“浮玉山”[4]及后人所赋予的“浮玉山”意象,反向 投射到钱选的审美追求上,此举有失客观和严谨。 对于绘画作品的研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画面之 中。因此,回到历史原境不仅意味着重返文字材料所 描述的文本原境,还应涵盖由众多绘画作品所构建的 绘画原境。

师古出新意《浮玉山居图》风格来源与隐逸主题再考 浮玉山居图 隐逸主题 文人画 第2张

图2《浮玉山居图》(左)与《明皇幸 蜀图》(右)山石局部比较

《浮玉山居图》尽管看似独特,但并非一 件独立于绘画发展脉络之外的作品。如果将《浮玉山 居图》置于钱选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其与钱氏各阶段 的作品必然存在或隐或显的联系。若进一步将其置于 宋末元初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代山水画之中,其亦会与 这些作品展现出某种关联。 

师古出新意《浮玉山居图》风格来源与隐逸主题再考 浮玉山居图 隐逸主题 文人画 第3张

图3a《浮玉山居图》(局部)  图3b 董源《潇湘图》(局部)绢本水墨 50cm×141cm 五代 故宫博物院

图3c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绢本设色 206.3cm×103.3cm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文人画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之间呈现出 复杂、多元、开放、相生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构成 了文人画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机制。然而,在 目前的文人画研究中,这种微妙的图像互动关系并未 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应用。因此,本文将以图像互动关 系为切入点,从审美理念、技法以及主题内容的传承三个层面,系统考察《浮玉山居图》与相关作品的关 联性,力图揭示其在文人画发展脉络中的独特位置以 及其风格形成的复杂机制。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FuYuShanJuTuFengGeLaiYuanYuYinYiZhuTiZaiKao.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