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欣赏的行书作品《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卷(上图为作品局部),为明代董其昌所书。作品纵26厘米,横334厘米。此卷分为两部分,前半为《东方朔答客难》,后半为自书五言古诗一首,均有乌丝栏界格,款记“戊辰八月”。此“戊辰”年为1628年,董其昌时年74岁。此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董其昌家境殷实,少年时即好书画,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任太子太保等职,精鉴赏,富收藏,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其中记述有董其昌学习书法的经历:“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又云:“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董其昌书法以“二王”为”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虞世南等诸家,赵孟頫的书风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书法上,董其昌广泛学习古人,深入古法,认真临习历代名家墨迹。他的书法成就得益于自己的刻苦勤奋以及善于悟通与反省。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他能融会各家之长,领会古人用笔和字形结体的巧妙,以古为师,并化成自己面貌,最终冲破明代刻意摹帖的樊篱。他参以禅理,推陈出新,书风空灵隽永,作品以灵动洒脱的面貌呈现于世。可以说,董其昌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他一生极为勤勉,又享高寿,所以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要摆脱甜俗之态,呈现生拙之姿。他看重书法家的文化艺术素质,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自身修养与艺术悟性。他首先提出了“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容台集》)的观点。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的概念总结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一阐释可谓高屋建瓴。

  《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卷为董其昌晚年佳作。这件作品书写轻松自如,平淡中蕴奇秀,用笔圆润精妙,法存笔端,真正是潇洒出尘、游刃有余。在书写上,他行笔轻捷,转折自如,用笔精到,没有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在章法上,字距密,行距疏,布局疏朗匀称,与平淡率真的书风相和谐,具有清润虚灵、古淡散逸之美。董其昌善于在平淡中求变化、于洒脱中求雅逸,正合他“渐老渐熟,反归平淡”之意。董其昌的书写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力追帖学风神。此作行中兼楷,用笔有颜真卿的率意,体势有米芾的欹侧,布局得赵孟頫之风神,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反映出一种人格风范。总之,他力追古法,体现了自然秀雅的书法风格,创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象。品读这件作品,有如清风拂面,令人心气爽然。从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董其昌所具有的聪慧和机巧。康有为评价董其昌书法“如休粮道士”。要知“休粮道士”的远离尘世、娴静安详、不动声色也是一种美。这种美虽然不同于刚毅之美,却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董其昌学识渊博,平生对书画见解丰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画”的“士气”。清代康熙皇帝偏爱董其昌,对其书法倍加推崇,甚至将董其昌书法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临摹。上行下效,一时士子皆承董其昌的妍美、秀雅之风,以致清初书坛基本上为董其昌所笼罩。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