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国的篆刻艺术在明清两代发展迅速,空前繁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本文针对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虚化模糊篆刻风格进行探讨,阐述该篆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对虚化模糊篆刻风格的印章的制作要点进行了分析,对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对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当代篆刻人的创作提供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清代;虚化;模糊;篆刻风格
引言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明代以来,由于文人篆刻日渐繁荣,篆刻艺术已可与书法、绘画并立,成为我国一种新的艺术门类。[1]172时至清代,由于出土文物大量涌现,金石文字学日渐兴盛,篆书艺术突飞猛进,篆刻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晚清时期达到极盛阶段,篆刻名家辈出,风格多样。[1]229在众多的明清两代篆刻家的代表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具有明显的虚化模糊特点的作品,此篆刻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此类篆刻风格进行探究,意图从中得出些许启示以运用于当代篆刻创作中。
一、虚化模糊篆刻风格
明清时期,汪关、蒋仁曾是篆刻界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也是我们当代篆刻人的学习典范。汪关(生卒年不详),明朝末年三大印人之一,原名东阳,字杲叔,安徽歙县人,精通刻印,亦喜爱藏印,因其久居娄东,后人称其所创篆刻流派为“娄东派”。
蒋仁(1743—1795),清代著名印人,原名泰,字阶平,后改名仁,字山堂,号吉罗居士、太平居士、仁和布衣等,浙江杭州人。蒋仁治印,以丁敬为宗,为浙派名家。[1]199我们在欣赏汪关和蒋仁两位篆刻大师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二人部分印章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虚化模糊。如汪关的“谭世讲印”(图1)、“消摇游”印(图2)、“方诚明印”(图3),[2]蒋仁的“蒋仁印”(图4)、“廉”印(图5)[3]50。
这些印章的印面字体笔画多有粘连,有严重的自然剥蚀现象,以致其印文的线条多有残缺,呈现出一种虚化模糊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块面结构艺术特点。但印章的各个字之间边界比较完整,内容完全可以辨识,其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多为苍浑淳朴,且耐人寻味。笔者将此类篆刻风格定义为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并认为汪关和蒋仁是明清两代虚化模糊篆刻风格的代表人物。
二、虚化模糊篆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研究资料显示,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应是由明朝末年汪关开始使用的,直到清代之初,蒋仁等人对此风格进行了继承和发扬。[3]虽然具有虚化模糊特点的印章也曾在明朝之前出现过,但这些印章的虚化模糊风格大都是自然产生的,比如自然腐蚀或因保存不善而损毁等。这种效果并不是治印人的初衷,不是其有意采用的艺术风格。因为在当时这些印章的属性依然是实用性,并且篆刻还不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更不用说这种风格被印人接受。
图6 吴昌硕 园丁课兰
直到明朝末年,汪关才开始进行虚化模糊篆刻风格作品的创作,但当时该风格尚不成熟。汪关治印时主要是采用冲刀法结合并笔法,而其并笔法可以增强印面的虚实呼应。他强调笔画光洁,能以稳实的冲刀技法得雍容平和、纯正规整之美,如“谭世讲印”“消摇游”。但因为他过于追求自己的表现形式,有些作品流于呆板造作,夹杂了一种机械感,而缺失灵气和神韵。[4]蒋仁的篆刻作品与汪关有所不同。蒋仁篆刻取法丁敬,惯用切刀之法。
蒋仁虽精通篆刻,但其更擅长书法,尤其是行草书。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九云:“蒋山堂行草书,彭尺木推为当代第一。”[1]239可见蒋仁书法造诣之深。蒋仁在书法中善用“涨墨法”,这一点从其很多书法作品中可见一斑,如《顷辱书札》《尊公志铭札之三》。[5-6]
图7 钱瘦铁 忘我庐
蒋仁在篆刻方面一直秉承“印从书出”的理念,将书法之笔意、墨趣引入治印,以刀代笔,书印合一,将线条的趣味巧妙地转化为块面轮廓的趣味,使所刻之印既具有淳朴憨厚之气,又有苍茫雄浑之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蒋仁进一步继承并完善了这种在篆刻中的虚化模糊风格,这种风格完全可以被称为篆刻艺术的“涨墨法”。[5-6]
三、虚化模糊风格的印章制作要点分析
欲制作一枚具有虚化模糊风格的印章,需要理解其形成要素。此风格的形成原因是治印人意图增强印章沧桑古拙、浑朴厚重的美感,在受明末王铎所创的“涨墨法”的启示之后,将书法艺术引入了篆刻艺术,增强了虚实对比和线面对比的视觉效果及趣味性。[7]可以说,这与篆刻的做残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虚化模糊风格的人为实现过程与做残实现过程的完成阶段及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虚化模糊效果主要决定于设计印稿或镌刻阶段。
图8 钱瘦铁 鹰击长空
在设计时,要将单字的笔画并联或加粗,形成面与块的美学效果。为了便于识读,一般不会将两个字之间的笔画进行并联处理。抑或是在镌刻阶段,治印者大胆用刀,利用力度大、速度快、印石脆等因素形成自然残崩。此法无意中所产生的印面残缺的效果有些恰恰暗合了治印者的审美观点,治印者才会在创作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有意识的保留。而做残手法多在镌刻与做残阶段完成,并且多是针对印面的边缘所进行的处理,主要采用刻、凿、刮、钉、敲、击等方式来实现。
四、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对近现代篆刻的影响
篆刻艺术是一门传统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明清时期所出现和发展的虚化模糊篆刻风格一定会对后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的印人群体,比如吴昌硕、钱瘦铁等一代篆刻大家。
吴昌硕(1844—1927)曾刻有“园丁课兰”印(图6)。这方印的最闪亮之处应该是在“丁”字上,吴昌硕仅以一大点为之,好似一个洇染的大“墨”块,但其方圆兼有,真乃匠心独运是也。笔者认为此处就采用了一种虚化模糊篆刻的处理方式。[8]
图9 钱瘦铁 老铁
钱瘦铁(1897—1967)同样有很多作品采用了虚化模糊风格,例如“忘我庐”印(图7)、“鹰击长空”印(图8)、“老铁”印(图9)、“关雪自检”印(图10)。其中,“忘我庐”印一共三个字,而每个字都运用了虚化模糊的处理方式,笔画粘连结块,产生了一种书法中的“涨墨”的效果,在印面上形成了明显的面块留白,给人以十足的视觉冲击效果,加上钱瘦铁熟练而劲健的刀法,如疾风扫薄云,又如飞舟渡逆水,使该印章更具古韵。
而“鹰击长空”印的“鹰”和“击”两字,“老铁”印中“老”与“铁”两字,“关雪自检”印中的“关”“雪”“检”三字,也都有笔画上的粘连或加粗。
图10 钱瘦铁 关雪自检
从钱瘦铁的众多作品来看,可以说,他受虚化模糊篆刻风格的影响较大,继承较多,并且经常配合运用做残手法,使得印面更有种斑驳迷离的沧桑感。[9]从吴昌硕、钱瘦铁等近现代篆刻名家对虚化模糊篆刻风格继承来看,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对近现代篆刻艺术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该篆刻风格在近现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结语
本文对明清时期具有鲜明特征的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展开研究,分析了该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形成于明代末年,完善于清代,广泛应用于近现代。虚化模糊篆刻风格可使篆刻作品增添块面趣味、古拙意蕴和沧桑美感,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对近现代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一定会为当代治印人提供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赵昌智,祝竹. 中国篆刻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瑞. 汪关篆刻艺术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4-8.
[3]朱琪. 蒋仁的篆刻艺术[J]. 书法赏评,2009(5):47.
[4]郭然. 简论汪关篆刻艺术的形成[J]. 魅力中国,2013(25):288.
[5]郭超英. 西泠八家书画艺术概观[J]. 西泠艺丛,2016(09):12-17.
[6]王振波. 孤高绝俗:浅析蒋仁的书法艺术[J]. 东方艺术,2010(12):32-33.
[7]吴清辉. 中国篆刻学[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52.
[8]陈道义.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5.
[9]徐畅. 钱瘦铁篆刻艺术略论[J]. 西泠艺丛,2015(0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