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山水、人物、花卉皆精,其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山水画方面,妍雅清丽的青绿山水和雄沉隽秀的水墨山水兼能。他与沈周同乡,并师从沈周,宗法赵孟 ,旁参王蒙,山水有细笔、粗笔两种面目。
《秋山观瀑图》(图1—图3)画中题跋:“云自行来水自流,道人不必把心求。云收水止知以许,白日青天何以休。嘉靖甲辰夏五月仿赵松雪笔,徵明。”钤印“徵仲父印”“悟言室印”。通过题跋“嘉靖甲辰”,可知文徵明时年已75岁高龄。如果将文徵明山水风格的变化历程置于其年谱中来看,可知他的山水风格之变正好跟他离京返乡相关。
嘉靖新政对文徵明后期“避世山水”有着直接影响。在北京期间的感受,以及在这种感受影响下的绘画创作,是其山水风格变化的关键。究其原因,不论从行为还是志向上来看,文徵明都可以算得上是儒家传统“君子”的典型。尤其是对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似乎终其一生都没有怀疑过它的价值。
图1 明 文徵明 秋山观瀑图 绢本设色 141cm×59cm
然而,文徵明在尝试着实现经世致用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在经世上的志向,这就促使文徵明在54岁的高龄还愿意受荐入京。然而随着在京的经世之梦破灭,58岁时文徵明又回到了苏州老家,过起了“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的隐士生活。表面上看来,他似乎已经完全超脱,实际上他对自己苦苦追求经世梦想的那段心路历程有着不堪回首的沉重心境。这种心境在文徵明晚期的诸多画作中有着隐性的缩影。
《秋山观瀑图》是一幅充满古意、清雅的山水画,也是文徵明所写人物与山水画结合的重要作品。此画以宋元山水全景式构图经营画面,描绘秋山观瀑之景,于崇山环抱中见开阔,叠山飞泉的加入使得作品看上去更加幽深。一老者身着红衣端坐于树荫下,仪态优容,尽现隐士风流。其后有童子侍立,整体给人以文雅沉静之感。此幅用色不多,以水墨为主调,以草绿点叶或偶染山石。
图2 明 文徵明 秋山观瀑图(局部之一)
坡岸百木之长的松树枝叶稀疏,枝干虬曲交错。树干、树叶的画法极具规范,前后层次清晰可见,相映成趣。类似的孤松母题亦见于《茶事图》《停云馆言别》画中。山石的层叠造型气势壮观,江北岸的远山层次分明,树木稀疏可见。江边之石或淹没于水中,或露出水面,勾勒少皴,用笔细谨,着墨轻微,气息高古,意境深远。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勒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
浓墨点苔、淡雅的草绿着色以及简洁、朴拙的物象造型,有着唐人青绿山水的韵味,其基本模型则为元代钱选、赵孟頫的青绿风格。钱选的画中也常见平直坡脚和岸线的勾勒,元初诸多作品中多见这种描绘形式,这大约是元初青绿山水的常格。诸如钱选的《山居图》以及赵孟頫的《江村渔乐》,就连一向构图繁密、多绘重山复水的王蒙,在其作品《太白山图卷》中也运用了这种处理方式。
作为一个立轴来说,《秋山观瀑图》的构图接近文徵明较早时在苏州所作的江南山水,立轴分为三段,中段以水面区隔前景的坡岸与远景的山峰。这种河景居中的三段式立轴构图,即所谓“一河两岸”的山水画,尤盛行于元末。纵观倪瓒一生数十件写江南山水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三段式平远构图。又加之他在世人心中建立的隐士形象,对苏州地区画家借鉴这种画面构图,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3 明 文徵明 秋山观瀑图(局部之二)
文徵明早年师从沈周,通过一脉传承,想必对以倪瓒为主的“一河两岸”式山水构图早已有相当大程度的了解。文徵明晚年的山水作品,不仅仅是对苏州某一地区风景山水的描绘,画中的青绿山水色调与画中的人物形象还流露着幽幽的“古意”。这是文徵明对山水内在本质的认识,画面中的古典精神亦能与苏州山水所蕴含的古意产生呼应。
1530年以后,文徵明的画面呈现出繁密幽深的极致表现,这种风格在1540年左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到1550年左右,画面的表现力达到了巅峰。我们从文徵明1550年春天完成的杰作《千岩竞秀》,可以看出他在画面动势的营造上表现得极为突出。文徵明在此期间的诸多作品,表面上看似是拥挤而无空间感的山水,实则是通过大小与虚实等多种复杂关系的处理,使得整幅画面产生了引人深入的深邃感。
文徵明于1544年所画的《秋山观瀑图》显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特征。“吴派”在明代的山水画中备受推崇,文徵明在吴派山水画发展变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代表意义,甚至要超过所谓“吴派之父”沈周。吴派起于沈周,经由沈周、文徵明等文人画家组织成立,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绘画形式有了极为重要的变化。当然,导致这种现象的还有广泛深刻的文化问题。
16世纪初期短短的20多年,吴派初兴时的若干重要人物,如沈周、徐祯卿、唐寅、王鏊、祝允明等相继谢世。文徵明解官归乡之际时年58岁,这时他便成为众望所归的文艺领袖。这种文化界的宗师地位持续了32年之久,直到1559年他去世为止。由京返乡的文徵明放弃经世之志,从此潜心投入诗文、书画的创作中;尤其在山水画上,逐渐将吴派的风格带到一个新的阶段,敢于突破旧模式,追求表达形式的绝对自由。
受文徵明影响,吴派后半期的山水画不同于沈周的文雅恬静情调,而显现繁密幽深的气象,同时画面上山水画中常见的一种由下而上、不断上升而又同时向中央内旋的优雅动势,也加深了其所喻示的心路历程的沉郁之感。山体的上旋运动感,以及逐渐穿入的深度感,共同强化了画家不得已而隐居的复杂情怀。16世纪中叶,经过苏州、南京一批失意文士的推动,清逸深秀山水风格让文徵明登上了他声望的高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zxlszlgmwzmqsgptsj.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