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代画家沈贞,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提到他的侄子沈周,画界却几乎人人皆知。作为“明四大家”之首的沈周,其绘画是有家学渊源的。他先受教于伯父沈贞,后又求学于杜琼。应该说,沈贞对沈周绘画的影响是很大的。

  沈贞生于明建文二年(1400),卒年不详。从成化十八年(1482)为沈周《秋林曳杖图》题跋可知,他至少活到83岁。沈贞字贞吉,号南斋、陶庵、陶然道人、吴门野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律诗及古文辞,善绘事。弟沈恒(沈周父),字恒吉,号同斋,亦工诗,善丹青,画山水师王蒙、杜琼等人。而沈贞画山水则师法董源,并吸取元代诸家之长,其作品有烟林清旷、平淡天真之趣。他每赋一诗、每作一画,片时乃就,其画精妙处直逼宋人。因他不以卖画为生,故不肯轻易为人作。他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力求作品精益求精,故而传世画作极少。洪熙元年(1425),他创作《秋林观瀑图》。作品为纸本设色,纵143厘米,横61厘米,现藏苏州市博物馆。他于图

图右上方自题:“秋林霜重叶痕斑,白发萧萧二老闲。握手相逢无个事,不因论水更论山。洪熙元年秋八月望后二日,西庄沈贞吉。”我们这里欣赏的是他作于成化七年(1471)的《竹炉山房图》(见右图)。

  《竹炉山房图》为纸本设色,纵115.5厘米,横35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作者于图右上方自识:“成化辛卯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题跋下钤白文、朱文印各一方。图左上方还有乾隆帝的题画诗一首。也就是说,此图是沈贞71岁在毗陵为普照法师而作。画中山峦耸立,老树槎桠;山岩脚下,溪流湍急,杂树林立,山房、水榭、庭院坐落其间。此画的点睛之笔在中景部分:苍翠的丛竹围绕着山房,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山房内一僧一俗正对坐闲谈,应是沈贞与普照禅师相晤;门外一沙弥正在竹林下用竹炉烹茶,似散发出一股清香之气;溪畔间,有一人捧物循径而来。幽谷、清溪、雅士、香茗,颇有清幽之趣。沈贞此图由近及远绘出景物,构图与王蒙的山水画相似,而轻淡的笔意似又沿袭倪瓒的笔法。

  沈贞的祖父沈良,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是好友。有一次,王蒙踏雪夜访沈良,并以此作了一幅画。这幅画一直被沈家珍藏着。沈良之父沈澄亦承家学,雅好书画,与吴中名士皆友善。当时的吴门文人很崇尚元韵。沈贞追求一种隐逸、自乐的境界,其画也近于元画。沈周后来有诗赞沈贞的画,其中“浊酒寒香同淡薄,南山秋色两清高”句甚合沈贞画境。作为沈贞传世的罕见精品,《竹炉山房图》的时代风格是极为鲜明的。他继承了赵孟頫绘画的遗韵,其画风又与刘珏、杜琼诸家相近。由此,我们也得以探明沈周画风的出处,并得知沈贞画风承前启后的脉络。

  “竹炉山房”原为惠山寺的弥陀殿,后因有明初诗僧普真竹炉煮茶的逸事而改称“竹炉山房”。惠山寺高僧普真晚年住在听松庵。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竹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形状如同道家的乾坤壶。竹炉编成后,汲二泉水,煮阳羡茶。当时无锡著名画家王绂患有目疾,正在听松庵秋涛轩静养。静养期间,他为竹炉绘图,侍读学士王达为竹炉作记、赋诗,合成《竹炉图卷》。这是明代发生在惠山寺的一件盛事。沈贞绘《竹炉山房图》亦是一件雅事。《竹炉山房图》虽绘于五百年前的明代,但今天依然散发着清幽之气。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