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江苏松江华亭(今上海)人。他擅理论、精鉴赏、富收藏、通禅理、工诗文。他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仕途顺畅,享年81岁,可谓人生得意、事业有成。可是,这位位重才高、成就突出的一代宗师的生前身后境遇却颇富戏剧性:生前帝王热捧,“朝野上下竞学香光”;身后竟一落千丈而被打入冷宫,被讥为“行笔空怯”(包世臣语)、“神气寒俭”(康有为语),甚至遭到艺品、人品的怀疑,真可谓褒贬两重天!难怪有人问:“中国的艺评家怎么咋说都有理?”也许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言归正传,还是从作品说起,看看董其昌书法到底咋回事。我们这里赏评的行草书册页(右图为作品选页)与吴宽等人杂诗文稿一同装裱成册,为纸本,每页纵28.5厘米、横18.8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作原为洒金笺条幅,经收藏者缩衣裱成册页。此作字的大小与传世《阁帖》相仿佛,纸墨精良,行草书又是董氏书法最拿手的书体,

 

,故而写得得心应手、格外顺畅。从笔法、墨法、章法及整体气韵来看,此作属董氏成熟风格。因此,称此册页为董氏得意之作当不为过。欣赏此作,我想以甜、圆、雅、静四个字来谈谈艺术感受。

  甜,即可人、可心、遂意的一种审美感受。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甜美具有委婉、清丽、雅俗共赏的特点,属于“优美”范畴。甜美是一种略施粉黛后的精巧与细腻,甜而不腻、艳而不妖,与低俗的献媚弄姿、浓妆艳抹有根本的不同。董书的甜美透露出一种富贵、香艳、唯美、安逸的精神气质。观董其昌书有如听邓丽君的甜歌,情真真、意切切,委婉中透出妩媚,即使如泣如诉、期期艾艾,亦能勾魂摄魄、惹人怜爱。有人称董书审美情调颓废。不错!这确实是一种富足、安逸之后的靡靡之音。但我们必须清楚,历史并不都是激情与革命,富足与安逸才是人类向往的生存状态。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甜美、优美是社会审美的共同需求,是历史“常态”,这也正是“二王”一系始终被奉为书坛正统、主流的直接原因。而那种充满“革命”意味的雄强、狂狷,虽然是革故鼎新的原动力,但终究是求变过程中的一种“临时状态”。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书法发展规律,十分明晰。董其昌书法把优美发挥到极致,无愧于生他养他的那个时代。

  圆,是董书又一特色。他善用中锋、淡墨,下笔圆润,使转自如,轻松流畅而不失法度,可见其对传统《阁帖》下过极深的工夫。同时,他又十分注重方与圆的对比关系,圆转与方折并用、内与外拓互补,形成笔方势圆、外柔内刚、骨力内含的审美效果。另外,作为画家,他对水墨的妙用有超乎书家的感悟,因而他的书法于精巧秀美之外透出一股灵气,带燥方润,墨气淋漓。康熙帝曾为他的墨迹题跋:“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就技法而言,董其昌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学虞世南楷书。后来他又上溯魏晋,由钟、王一线帖学下探怀素、杨凝式、米芾,直至赵孟頫文徵明……几乎学遍了前代所有的帖派重要书家。董其昌晚年力主避熟求生。这是对圆熟的反拨,表明了一种自我超越精神。至于有人把董氏书法与其官场的圆滑、世故混淆在一起,不过是想当然罢了。

  董其昌书法的“雅”,是被后世一致公认的,由于篇幅所限,此不赘述。现就“静”谈些感受。静,是雅的至高境界,结合本册页,疏朗的章法、秀丽的笔致,以及“似欹而实正”(唐太宗评王右军语)的结体,无不流露着“静”的意韵。如右图第三行“楚”、“竹”及第四行“不”、“见”的连笔,虽然运腕幅度较大,颇有得意之情,但开阖有度,不失温文尔雅。静,从心不逾矩,是以静制动的大智慧,非装腔作势、剑拔弩张可比。静,更是一种心态、一种自信与从容。董其昌出身寒门,凭借自己的智慧,中年步入仕途;大富大贵之后,既没有沉沦于温柔富贵乡,也没有陷入权力争夺的漩涡,凡事都能以一颗宽心对待。正是这颗智慧的宽心,使他摆脱了功名富贵的缠绕,潜心书画,笔耕不辍,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超凡造诣。而他的官场好运,也许正是这颗智慧宽心歪打正着吧。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