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系列: 梦幻纯真中的情感共鸣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 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承载着符号 表现、文化交流等功能,观者经 过知觉和体验,感悟艺术家的 创作意图,实现某种程度的审 美认同。[3]尚莹辉的创作十分注 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 情感互动与观者建立深厚联系。
尚莹辉《三清山之九》纸本水墨 66cm×99cm 2021年至2022年
如果说黑白水墨系列是直抒胸臆 的酣畅表现,那么工笔重彩系列 则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主观理想世 界的瑰丽图景。尚莹辉近年来的 《红栏之外》(2016)、《伸向 远方的路》(2017)、《盛夏的 记忆》(2018)、《听夜·如琴 湖》(2019)、《听夜·荷塘月 色》(2020)等以园林为主题的 作品,以及《听夜·美陂古村》 (2019)、《西双版纳记忆》 (2020)等描绘古村落和少数民 族地区采风的系列作品,都是在 写生的基础上创作的工笔重彩绘 画。在这些作品中,画家通过高 纯度的色彩塑造画面,提炼介于 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元素,孕育出 梦幻纯真的装饰之美,以此触碰 观者的情感与心境。
中国园林凭借建筑空间与 人工景致,构成中国特有的建筑 美学。尚莹辉的工笔重彩系列将 观众带入对传统园林环境的直观 体验之中。她没有局限于现实园 林的视觉构成,而是将园林建筑 中的连廊、廊柱作为主要视觉元 素,用纯色强化画面主体,把现实园林转化为更具艺术想象性的 园林幻境。
比如在《盛夏的记 忆》中,庭院深深的俯视视角让 画面充满时空穿越的特殊感受。 画家借助廊柱栏杆与屋顶将画面 进行不对等分割,对左右两边围 墙的门洞作了主观处理。挺拔的 柱子和树干、围墙及两条小路的 走向,形成画面的视觉逻辑与布 局结构,绿植草地则采用装饰手 法,既强调光感又烘托出神秘氛 围。
另一幅工笔重彩作品《那年 那月》,运用主观性色彩创造出 一种流动的、充满想象的空间。画 面上的纯蓝天空、挺拔廊柱、连廊 装饰、树木草地、朱红色院墙,以 及明艳的黄色光斑,共同交织成绚 烂的梦幻世界。画家吸收传统绘画 的意象性表现手法,又加入西方焦 点透视创造的空间布局,引导观众 从真实园林的移步换景深入对园林 的再想象,从而释放自由惬意的 内在心境。
尚莹辉对色彩的情感力量 有着深刻认知,尤为重视对中国 民族色彩语言的系统研究。她经 常深入各地采风,从不同民族的 生活场景、传统服饰、民俗器物 中,挖掘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装 饰性色彩元素。在此基础上,她 巧妙地结合传统绘画中勾线填色 的细腻技法与意象造型的表达方 式,致力于唤起观众内心深处 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以 《西双版纳记忆》为例,这幅作 品源于画家前往西双版纳的实地 写生。在尚莹辉眼中,西双版纳 不仅拥有绚丽纯净的自然风光, 更孕育了当地居民热情纯真的民 族性格。她将这些直观印象倾注于画面,将芭蕉、池塘睡莲和热带特有的露兜树描绘成强烈的红色,又把 掩映在植物间的草屋顶、树皮顶房子绘成纯净的白色。
整幅作品通过高度 提纯的主观色彩,搭配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带领观者踏入一个物象纯 粹、如梦似幻的西双版纳世界,营造出神秘而迷人的视觉效果。 总之,尚莹辉的工笔重彩系列突破了对固有色的再现,在色相运用 上大胆采用互补色、相近色与纯色搭配,让画面既有理性的色块布局, 又有感性的情感流露。对比色调的运用让画面产生绚烂的视觉冲击力, 同类色调则营造出协调柔和的画面氛围,进而形成韵律和谐、绚丽鲜活 的整体效果。
结 语
当代中国画的实践与创新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开拓之路,在此过程中, 尚莹辉不断锤炼自己,将艺术追求化为创作动力,通过传承与融合进行风 格探索,创作了依托于黑白水墨与工笔重彩两种直接而纯粹的语言表达的 艺术作品,知白守黑与梦幻纯真之美的视觉对比效果,充满视觉张力和生 命力,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内涵,又饱含时代活力,孕育出唤起想象性和情 感深度的诗意空间。
注释
[1]尚莹辉:《警惕当下工笔人物画图像化创作倾向》,《美术》2018年 第7期,第99页。
[2](宋)郭思辑:《林泉高致》,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上 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4页。
[3]胡俊:《认知、共情和审美意象——论镜像神经元对审美意象生成的 作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36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yhzghczzddfjsyqggm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