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境”理论是魏紫熙在创作中提炼并形成的重要观念。透过此理念,魏紫熙持续探索传统绘画的继承与 革新,深度体察自然与生活,并主动回应时代精神对创作的现实诉求。他在不同创作阶段将自然实境提炼为“凝 重拙朴,气骨雄浑”的艺术语言,实现对传统程式的继承创新与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进而确立了其在新金陵 画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新金陵画派;魏紫熙;山水画;真境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 启“两万三千里”的写生实践。这一里程碑式的艺术 行动,不仅催生了具有时代革新精神的新国画创作体 系,更通过1961年北京“山河新貌”画展,奠定了以 江苏省国画院为核心的“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现代美 术史上的历史坐标。
新金陵画派以“其命维新”为艺术宗旨,以 “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创作共识。魏紫熙 (1915—2002)作为画派中的北方籍代表,在艺 术实践中始终坚持“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的信念,是新金陵画派的核心成员之一。本研究聚 焦魏紫熙山水画中的“真境”美学及其学理脉络, 提出画家以传统经典为根基,回应20世纪山水画 的“承变”命题;通过“两万三千里”写生,实现 “外师造化”到“中得心源”的转化;以泼墨重彩技 法突破程式化束缚,在凝重拙朴的笔触中凝练“气骨 雄浑”的精神性。
一、魏紫熙山水画“真境”美学的历史溯源
魏紫熙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对山水“真境”的执 着追求。这一追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自他早期接 触的传统典范,如《芥子园画谱》与“四王”传统, 尤其是对王石谷“比较真实”的画风体悟。[1] 追溯其美学观念的源流可以发现,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论[2]无疑是“真境”美 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荆浩深刻揭示了“真”的本质 远超于表面的“形似”。
魏紫熙《天堑通途》纸本设色 68cm×115cm 1975年
他指出:“似者,得其形, 遗其气,”仅捕捉外形是浅表的;而“真者,气质俱 盛”,即“真”的境界要求内在的精神气韵(气)与 外在的形质风貌(质)都达充盈饱满、和谐统一的状 态。因此,“图真”的核心在于表现物象内在的生命 力与精神——“得其气韵”[3]。 荆浩进一步将实现“图真”境界的途径凝练为 “六要”,这构成了后世山水画家探求“真境”的法 则。
其理论深刻影响了后续山水画的发展,即山水的 根本价值在于画家通过对自然实境的深入观察与感 悟,从中提炼、升华并创造性地表现出内在的真实与 精神。这一过程旨在超越对自然丘壑的摹写,激发画 家的创作灵感。在艺术实践中,“真境”的营造体现 为一种精妙的虚实转换。
画家以内在的感知驱动外在 表现,将自然实境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与重塑。它并非 具体的自然对应,却能通过强烈的实体感与内在的生 命力,传递出比真实景象更为深邃的“真实感”,带 给观者一种本真的体验。这种源于实境、经由心灵熔 铸、最终超越表象而达到内在精神充盈的艺术,正是 荆浩所倡“图真”的精髓,也是魏紫熙毕生艺术实践 所遵循并深化的“正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WeiZiXiShanShuiHuaZhongDeZhenJi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