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王绂擅画山水。其山水画师法“元四家”,尤以王叔明(王蒙)、倪云林(倪瓒)为主。其画风幽淡简远、清劲秀逸,具有元人水墨山水画的遗韵。而且,王绂能将倪云林与吴镇的画法结合在一起,笔墨干湿并用,画作苍古、厚重,独具一家面貌。《佩文斋书画谱·画传十》说:“(王绂)山水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徐贲)、天游(陆广)之上,而与叔明并驾。”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中也说:“孟端在永宣间(永乐、宣德)声价不下黄鹤山樵。”由此可见,王绂的画品、画艺是极高的。文徵明在王绂《湖山书屋图》卷的题跋中也说他“人品特高,能不为艺事所役,虽片纸尺缣,非其人不可得也”。这里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非其人不可得”的佳构《湖山书屋图》卷(上图为作品局部)。

  《湖山书屋图》卷为纸本、水墨,画心纵27.5厘米、横820.5厘米,题跋纵27厘米、横81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图写太湖一带景色:以幽淡、清远的笔墨画远山近水,山峦起伏,逶迤不断;

;岛屿错落,渔家撒网,农人赶车,学子吟唱。在皴法上,王绂用披麻皴兼折带皴画山,用笔转折灵活,多用中锋,笔墨变化丰富。在用笔上,画家以圆熟的笔墨勾皴、点染山石,似有对王叔明《丹山瀛海图》和《太白山图》用笔的借鉴与参酌。《湖山书屋图》卷全以水墨为之,且发挥了水墨画笔清墨淡的长处,使画中的笔墨更显苍秀、空灵、雅逸。在构图上,平远之景近倪云林画,但繁密处又颇似王叔明画,此卷兼有倪云林画的旷远和王叔明画的苍郁。王绂还按照山川的形状和生活情理安排舟楫、溪桥等物象,使画面散而不空、聚而不塞。画面处处成景,处处美丽:渔舟劳作于浩瀚的湖面上,各种林木装点于峰谷中;湖中苇塘虽是轻描淡写,却表现得很有生趣;特别是临湖而居的书屋主人,筑庄于山谷间、长松下,读书于其间,具有太湖人宁静、闲适的逸气……所有这些,都倾注了画家对家乡、对友人的浓郁的眷恋之情。此卷以820.5厘米的长度,生动地表现了湖山清幽、旷远的景色,极得江南烟霭微茫之气,意境幽淡、清远,颇具自然真趣,堪称杰作。

  本幅卷末作者自题:“仲镛与仆有夙昔之好,尝命仆作《湖山书屋图》,久羁尘,未副其意。兹复以此佳纸见遗,乃促成之,因写是图以归焉。吁!佳纸佳画,斯为称矣!顾仆拙笔,安敢与此纸相辉光哉?然仲镛知我者也,必不以是为诮,并书此以记其岁月云。时永乐庚寅仲秋望日,毗陵王孟端识。”由此可知,此图是王绂49岁(即1410年)创作的。这对早逝的他来说,已是晚年。

  王绂(1362-1416,“绂”又作“芾”、“黼”)字孟端,号友石生(一作石友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10岁能诗,15岁补博士弟子员。洪武十一年(1378)到京师供职。洪武十三年(1380),因胡惟庸树党谋反案而遭受牵连,谪居山西朔州(今大同)近二十年。建文元年(1399)被赦,回归无锡,隐居九龙山,潜心于画事。由于其书法甚佳,永乐元年(1403)被荐入文渊阁供职,永乐十年(1412)拜翰林中书舍人。其在《北京八景图卷》中曾钤篆书阳文、长方形的“中书舍人”印。其曾两次随明成祖巡守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北京寓所,终年54岁。

  年轻时,王绂曾游历江淮、黄河、太行山等名山大河,这对他的艺术创作有很大帮助。除画山水外,他还画竹石,且竹石画享誉当时,被董其昌誉为明代画竹的“开山手”。他不肯轻易为人作画,对于用金钱索画的富人更是拒之门外,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他的传世画作极少,《湖山书屋图》卷实为其难得的佳构。王绂的诗文亦很有名,有《王舍人诗集》、《友石山房集》等传世。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