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上,前代画家被后世所知、古代画作流传至今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以画传。此类作品确有价值,作者虽出身寒微,但仍可垂名,如明代仇英以画工卑职跻身于“吴门四家”之列。第二类,画以人传。此类作品的创作者虽将绘画作为“余事”,但他们不负众望,一涉笔亦为人所重,如宋人苏轼有“文人画家”之誉。第三类,画以画传。此类作品的作者姓名虽被湮没,无以考证,但其作品别具特色,终为世人所珍藏。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元代佚名的《竹林高士图》(见下图)即属此类。

  梅、兰、竹、菊被传统文人喻为“四君子”,竹更有“全德君子”的美称。北宋文同擅画墨竹,以“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咏竹,又以“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赞之。苏轼赠文同曰:“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他以竹之品格喻人之节操。

  元代画竹之风可谓蔚为大观。元人夏文彦《图绘宝鉴》中所列画家约一百七十余人,其中专擅或兼擅画竹的多达七十余人。元人之所以钟情画竹,一为民族压迫程度之高空前绝后,汉族文人不敢针砭时弊,画家除绘道、释题材的画外,很少专画人物画,多是借描绘自然景物抒写情怀;二是元代文人画较宋代别开生面,元代文人大都寄情于竹,以彰显虚心高节。

  《竹林高士图》系绢本设色,纵22.7厘米,横18.4厘米。画面以竹石为主,还缀有点景人物。数竿修竹枝叶交错,折旋向背,姿态各异。近处危石嶙峋,突兀而起。依石傍竹,几丛野花绽放其间,一溪涧水蜿蜒而下。左下空旷之处,老翁坐对幽篁,似在吟咏,旁有童仆持杖而立。此作笔墨脱略前人畦町而自有新意。画家以墨之浓淡绘竹叶之深浅,竹干用笔劲健,“富潇洒之姿,通檀栾(言竹之美好)之秀”(北宋郭若虚语)。画家以意趣统帅整个画面,既绘出成片丛竹之丰茂,又能让人在一竿筱枝中见简率,刻画精密而不细碎、枯峭而不荒疏。竹林虽然占据着大半个画面,却留有“天头”,避免“冲天撞地”。近景危石或以重墨晕染,或略作皴笔,以显其厚重。厚重的危石使亭亭玉立的修竹更有依托。画家以“网巾纹”画溪流,将其穿插于危石间,愈增画面灵动之气。作品以水墨为主,略加淡彩渲染,云烟迷蒙,苍竹寒翠,与“点睛”人物形成“此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北宋苏轼语)的交融氛围。此图人物的画法远师南宋马远、夏圭诸家,尤与马远《寒江独钓图》中人物的画法一致———用笔简约,重在传神。

  《竹林高士图》逸笔草草,气韵自足,表现了隐士寄身竹林、逍遥尘外的场景。作品虽无名款,却自成佳构。近人《宋元明清杂画册》诸典籍对其均有著录。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