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魏燮均的诗书艺术情怀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17-11-26 17:1476300
魏燮均(1812—1889),初名昌泰,字子亨,又名伯阳、公隐,号耕石老人,又号芷庭、老农、 山人.别号铁民、九梅居士,斋号梦梅轩、香雪斋等,祖籍河北昌黎,清代康熙年间,祖上迁徙到辽 东铁岭,世居城南八里庄一带。因仰慕郑板桥(郑板桥名郑燮),遂改名为燮均。魏燮均少年勤于读 书,平生好学。喜古文。善书法,更好写诗。是清代后期的书法家、诗人、学者。...

 魏燮均(1812—1889),初名昌泰,字子亨,又名伯阳、公隐,号耕石老人,又号芷庭、老农、 山人.别号铁民、九梅居士,斋号梦梅轩、香雪斋等,祖籍河北昌黎,清代康熙年间,祖上迁徙到辽 东铁岭,世居城南八里庄一带。因仰慕郑板桥(郑板桥名郑燮),遂改名为燮均。魏燮均少年勤于读 书,平生好学。喜古文。善书法,更好写诗。是清代后期的书法家、诗人、学者。     

嘉庆十七年,魏燮均生于今铁岭城南八里庄,少年就读于铁岭银冈书院,自幼接受家庭的良好 教育,受讲诗文、重礼仪的家人们熏陶。咸丰年间,曾为县学贡生(当时的秀才)在司马台府上做过 五年的书记,而后回铁岭在城南红杏村(今铁岭县李干户乡红杏屯)置田数十亩,一边躬耕农事,一 边寄情山水、写诗作画。历时 30 余年,成诗 3000 余首,著有《九梅村诗集》《香雪斋笔记》《梦梅 轩杂著》《荒史纪闻》等。清同治三年(1864),已经 52 岁的魏燮均踌躇满志地赴京赶考,欲取功名, 但未能如愿。虽科考落第,但考官对其书法水平却评价甚高。魏燮均书法以宋黄庭坚和明画家董其 昌为宗,又爱板桥书。善楷书,精行草,笔势流畅、笔力道劲、笔意精到,俊逸超群。考官在他的 考卷上写下“字震九州”的批语。一时间,“字震九州魏燮均”便成为与“文压三江王尔烈”齐名 之士,竟成为民间传诵一时的楹联。魏燮均一生以诗为伴,却以书法广闻于朝,在东北更是名闻遐迩。  

 魏燮均的诗书艺术情怀 画里画外

  魏燮均 书法

 魏燮均暮年隐居山村,不履城市,经常策杖于山间,日常以教书为乐,甘当穷秀才,不争名利, 种花习字,过隐士生活。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辞世,享年七十七岁。他在《闲居遣兴》诗中写道: 

独掩蓬门作腐懦,免争名利效奔趋。     

破篱重补添荆棘,老屋新苫用苇芦。     

栽树种花为活计,写三页字算功夫。     

闲居防有诗朋至,预办床头酒一壶。     

魏燮均晚年虽寄情山水,亦重亲情,与老妻情谊甚笃。妻子 60 岁生日时,赠其诗一首,情义 感人:   

《赠内子》     

贫贱夫妻老更亲,白头相敬转如宾。     

起居每问关心切,恩爱方知结发真。     

善体性情唯有尔,若论儿女亦他人。     

独怜文字非知己,不解吟诗已六旬。     

书慕板桥

 魏燮均初名魏昌泰,后因仰慕郑板桥的为人和书艺而更名为魏燮均。又名魏扶,或魏恒,字伯宗,又字公隐,别号铁民、伯阳,号耕石山人、耕石老人、九梅居士、九梅逸瘦、九梅村主人等,斋号有梦梅轩、香雪斋、十砚斋、栖鹤山房,小隐红杏山庄,评诗读画之室等。郑板桥(1693—1765),名 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魏燮均的名字取了郑燮的“燮” 字,不只是在名字上,郑板桥其人其书对魏燮均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魏燮均在《九梅村诗集》 中写有《咏怀》诗一首,其云:     

平生无所好,所好亦独异。    

蜗名蝇利途,奚烦役吾志。     

第一山与水,寰宇大景致。     

更有图与书,古今美玩器。     

受用无尽藏,况兼赏心事。     

喜读汉魏诗,唐宋犹其次。     

书不爱古人,颇爱板桥字。     

独能辟法门,陋劣饶古意。     

旁及金石文,搜罗亦不齐。 

可见他对郑板桥浓厚的崇敬仰慕之情。     

《咏怀》诗剧魏燮均对郑板桥追崇之情最直接的体现,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颇爱板桥书”。 说明此时他正处于仰慕郑板桥的狂热时期。魏燮均在学问文章上和郑板桥有着不小的渊源,而在书 法上和郑板桥的渊源则更深。《板桥论画·石》云:“人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焉。”魏 燮均自言中年曾作“板桥体”,而且其好友王拓园看后认为其书迹几乎乱真,试想能被好友认为“神 似”“直可乱真”,可见魏燮均在书法上对郑板桥的书艺是卞过功夫并仔细钻研过的。郑板桥的书法 以其“六分半书”享誉海内,后人对此书体褒贬不一。魏燮均所学“板桥体”就相当于郑板桥的“六 分半书”。中年时期,魏燮均的书法风格又深受黄山谷瘦劲书风的影响。北宋黄庭坚著有《山谷词》, 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中宫收敛,结体散逸而不失于野,朴厚而不构敛, 其点画、结体无一不显露出黄山谷书法的风貌。学板桥而上溯到山谷,对魏燮均来说原是场意外, 但结果带来的却是惊喜。 

 魏燮均的诗书艺术情怀 画里画外

《龙首山慈清寺碑》

魏燮均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书法家。他一生书法用功最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在东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52 岁赴京赶考,虽科考落第,但考官 书评“字震九州”批语。因此,有“字震九州魏燮均”之说,被列为东北历史上五大书家之一。他 自己曾说:“诗名遂为书法所掩。”他的书法颇有功力,特别是行书,可谓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俊 美飘逸、独具风格,既尊古,又力求创新。每幅作品都给入耳目一新、大气磅礴的感觉。大书法家 沈延毅先生在世时也极其钦佩魏燮均的书法,称其为“清代的王羲之”。   

 魏燮均的诗书艺术情怀 画里画外

《九梅村诗集》

咸丰八年(1858)三月,魏燮均的密友任香陔提议立碑记载龙首山的慈清寺历史和修葺事项,当 时慈清寺的住持是僧山月,住持听到后十分高兴。众人共同谋此事,他们从寺前草丛中,找到一个 旧仆碑,觅工剔其苔垢,磨而刊之,刊刻成碑。此碑由魏燮均撰文并书丹。碑文内容描述龙首山“邑 之名山”,重点记载了历史上修葺慈清寺的历程,并在碑阴处刻记了“铁岭八景”,以使后人“游目 骋怀,知所寓兴”,实为难得。此碑被视为经典,留传至今,即《龙首山慈清寺碑记》,现立于龙首 山慈清寺大门西侧碑龛中,碑高 186 厘米,宽 83 厘米。碑上有双龙镂空碑额,碑下有赑屃碑座。 

 魏燮均一生教书育人,弟子们对其书法积极学习并勤于临摹,其书艺也经弟子们传播到了辽北、 辽南和辽西等地。魏燮均与友人、家人书信往来,与诗友唱酬交流,应人请索书写,宴饮挥毫或题 壁留念,也使得大量魏燮均书法作品得以传世。 

魏燮均从青年时期开始,就经常游览龙首山,寄情于山水。留诗四首,其诗的内容多描写了当 时游山时映入眼中的龙首山的路、石、塔、寺等景色。全面地抒发了登山的喜悦心情,充分表达了 “飘飘欲仙”的游山感受。诗中“曲流河倒地,孤立塔当天。一寺压峰顶,众山罗眼前”句成为后 人赞叹的咏龙首山的名句。 

 魏燮均的诗书艺术情怀 画里画外

《补修浮屠记》

 魏燮均是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名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尤其是他的《九梅村诗集》一书,更具 历史价值。魏燮均一生非常勤奋,终生诗文相随,共谱写诗歌 3000 多首,经他本人修订的原版《九 梅村诗集》已有 1472 首,全集的总体风格古朴淳真、清幽淡远,展现现实主义文风,是同时期东 北地区中诗人之冠。除《九梅村诗集》外,还有《荒史纪闻》《香雪斋笔记》《采遗集》《梦梅轩杂著》《嗣响唐音集》等。他终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吴桐云评价其诗曰: “杜陵谁嗣响,萧统自高楼。抗坠无音合,酸咸臭味投。”辽宁著名作家徐光荣说:“魏燮均就是清 代东北的杜甫。”他的诗各体兼备,尤擅五古、五律。前人评论,“关外诗人,惟子亨一人”。在他 的诗集中描写最多的内容是乡下的自然田园风光,辽北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和百姓的疾苦无一不呈 现于他的笔下。每每读起他的诗,人们都深切感悟到他的情深意切,诗文确有李白之奔放激昂、杜 甫之沉郁顿挫、王维之雍容自然。吴大廷为《九梅村诗集》题诗中写到:“杜陵谁嗣响,萧统自高 楼。”意即其诗继承了杜甫的传统。魏燮均为人“性情磊落,不谐于俗,放达不羁。平生笃交游, 慷慨尚文诗。嗜奇成癖,雅好藏书”。由此可见,魏燮均是一位奇特之人,他的性格皆表现于他的 诗文当中。正由于其脱俗超群的性格使其诗歌独具特色,流传于世。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学者,更 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善者。    

魏燮均游览龙首山,经常光顾慈清寺。慈清寺,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称三清观。古老的慈 清寺坐落在昂首龙头的北峰之巅。魏燮均的密友任香陔摹刻康熙年间铁岭县令许志汇书慈清寺“揽 胜”一额,魏燮均为此匾额题跋。慈清寺的心潭僧邀魏燮均等好友闲集,席间看山景、忆旧朋、悼 山月,抒发情怀。此年,为慈清寺东廊题“众山一览”匾额。魏燮均还为慈清寺东廊书一楹联,上 联是“但居福地皆清福”,下联是“好看名山是雅人”:慈清寺是魏燮均结缘很深的地方。魏燮均热 爱家乡,喜好山水田园,晚年敬佛。因此,与家乡龙首山及慈清寺缘情极深,实属情理之中。

 魏燮均晚年寄情山水,不履城市,开始躬耕入幕的生活。在诗歌文学和书法艺术方面有很深的 造诣。著有《采遗集》《嗣响唐音集》《九梅村诗集》《香雪斋笔记》等诗作,可惜如今大多诗文已 失传。“此身不为事王侯”,坚持教书育人,始终怀才不遇,在贫困落拓中度过一生。 

 今天,我们心怀崇拜与敬意,缅怀这位清代书法家、诗人魏燮均,要从这位传统文人身上学习 爱祖国、爱家乡、心系百姓疾苦的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和艺术不断融入新的 时代使命,绽放出不朽的绚丽光辉!   

附:魏燮均撰文并书丹《龙首山慈清寺碑》

    【说明】在慈清寺山门内左侧碑龛中,有一块高186cm、宽83cm的青石石碑,碑上有双龙镂空碑额,额高89cm;碑下有赑屃碑座,座高50cm。据该碑记所载,此碑石原为明代旧物“盖寺前旧有仆碑卧草间,质完而字缺,二百余年矣!”后由魏燮均等人将碑石磨平重新立碑,由魏燮均撰文并书丹。该碑碑文字体为行书,字迹挺拔秀美、镌刻精良,成于清咸丰八年(1858),历一百五十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此碑两面均刻文字。

《耕石老人传》(清•魏燮均)

    耕石老人者,不知何许人。年逾七十,康强不衰。登山履险能健步,饮食兼人,望之若修养有道者,或曰:“姓魏氏,昌黎(河北昌黎)之遗民也”。国初播迁于辽,世居于挹娄之南郭村。以耕读世其家垂垂百年矣。老人中岁以贫故,奉亲入山置田数十亩,率妻子躬耕给饘粥。亲殁乃号“耕石老人”,又曰“老农”,曰“山人”,皆其自号也。老人少读书,性恬淡,不慕荣利,喜古文之学而厌制艺,雅好为诗,生平所著数千首,故所交多名士。其为诸生时教授里闾。贫益甚,乃挟策游于辽左右州县之幕,藉探山水诸名胜,如是十余年。家少裕又与当时士大夫游,声闻蔚起,人争羡之而老人漠然如故也。晚年退守里闾,不履城市,策杖逍遥,尤以徜徉邱壑为乐。然居恒无事,终不肯释卷自逸也。老人无异能,酷嗜书,晚年书益工,名闻公卿间。凡有踵门乞书者,辄应之,而于藉资救困者尤弗吝,得者欣然以去,于是远近都人士识不识莫不交口称誉焉,而诗名遂为书法所掩。家有奇书秘籍数千卷,别构静室十砚斋以藏之,斋本老人藏砚处也。窗明几净,床榻俱陈。时或扫地焚香,摊书座右,坐卧流览,恒终日不倦。其应客清谈,吟风赏月,或对酒评诗,则于藤花山馆;或临池,或读画,或阅道藏佛经,则于白云红叶山房也。先是海内多故中原甫请而外患未宁,人多忧之。老人尝奋袂而起,慨然长叹曰:“大丈夫负七尺躯,不能跃马疆场,提戈灭虏为国家雪愤,而徒甘心草莽,没世无闻,诚虚生可耻也。嗟乎!此独故人商君知之耳?自商君捐馆后也,无知已久,不闻理乱,岂敢复言天下事乎?”今老且病,心力俱隳,而曩昔澄清之志终未忘也,唯优游陇亩,长与农夫以没世。语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人殆犹是欤?

    余春秋七十有六矣,老病日衰,不能出门户闲庭,岑寂又无良友往来,共数晨夕,唯检旧编藉以排闷而已。偶然兴发,辄复磨墨作书,然气衰手战,非唯不工,盖觉涂鸦可丑。适小孙以素笺乞书,遂书此传以示之。时光绪丁亥清明后二日也。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ei-jun-de-shi-shu-yi-shu-qing-hua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