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我们的先祖,以其超凡的智慧,创造了东 方人类文明,由符号而文字。自有文字始,便有了历史的 记载,这就是华夏文明及其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书法的来源所 在。因此,从古至今,学习书法,必从临古入。书不入古, 终坠恶俗之道。所以,书法人与古为徒,已成不二法门。
那么,如何临古,临什么?如何像古,像什么?似乎又 各有不同体悟和见解,这是很正常的。但目的应该是学以致 用,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我个人总结了临古三步曲,愿与同道共探讨。
赵社英 行书题跋 《汉瓦当·永受嘉福》 56cm×50cm 2022年
第一,对话经典。 所谓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具体说到书法的经 典,即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且传承有序的各个时期的 经典碑帖。作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书法爱好者,必须要经历系 统的严格习练,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人”。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献资料,浩如烟 海。传承至今,堪称世界文化之奇迹。因此,当代书法的发 展,必须依赖于传统书法的根脉,对话经典,广征博览。最 终,择己之好,各成面貌。此为正道。
第二,读取经典。 我个人认为,初临古阶段,应采取“多读少临”的方 法。因为,初识法帖,多有生疏之感,谈不上什么手感。
若 此时采用多临少读,甚至只临不读的话,必然导致机械式表 面盲从,形神皆难入古。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浅尝辄止,且 积习成癖,最终滋生厌倦之情而积重难返,不啻徒费光阴。 所以,能真正坐下来的人,并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有望 成为真正的书法人。
读取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其中的各种信息,信息 量越多、越大,心里就越有数。从笔法的起、行、收中派生 出来的长短、粗细、曲直、大小等形状,以及运笔的顺逆、 力量、速度、方向、位置等等;字法的欹正错落关系、俯仰 向背关系、疏密开合关系等等,以及章法和墨法自然变化, 甚至是文本信息等等。取得了这些信息量,再下手临习,自 然心手双畅,事半功倍了。如同谈恋爱,要了解对方信息, 必须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直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则心生欢 喜,深爱之下必然擦出爱情的火花。
赵社英 拟宾老大意并跋 60cm×30cm 2025年
那些一见面就直入“主 题”者,图一时痛快,实难长久! 第三,创作经典。 这是指临古升华,进入“二度创作”阶段。此时的临 古,已不再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了,也就是孙过庭“即 知平正,务追险绝”之谓。通临、节选,任由发挥,任意所 为。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的临古,几可背临原碑帖,且多少融入自己的意识和想法了。这就是所谓的亦临亦创,临创 合一,我中有古,古中有我的“二度创作”过程,也是在进 入自我创作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舍此,何谈创作?这又如同 习武者,必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一般来说,能打通 “任、督”二脉,那么,七经八脉,会在强大的悟性感召 下,渐次打通,何愁不成武林高手?书法亦然。
前者的“对 话、读取”是打通任脉阶段,后者的“二度创作”,则是打 通督脉阶段。通则顺,不通则滞。 所谓流变,就是流传与变化。这使我想到大自然中的变 化,如黄河改道,从古至今,已不止一次两次了。但它却始 终叫黄河。 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流变是永恒的主题,“盖 结字因时相传”。
如果没有流变,就不会有以书圣王羲之为 代表的历代书法大家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中国书法的演变 史。但是,流变过程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而非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如东晋草、行、楷 书体的变法,是在汉魏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甚至我们从 魏晋残纸中,亦可窥探东晋书体流变路数。只不过东晋人对 草、行、楷书体特殊青睐并使之升华,尤以草、行二体为 最,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
之后的各个时期,又在 此基础上进行流变,如初唐四家欧、虞、褚、薛,中唐颜真 卿、张旭、怀素,晚唐柳公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的 杨凝式,宋四家苏、黄、米、蔡,元代赵孟頫,明清之际董 其昌、王铎、傅山,以及清代篆、隶二次高峰那些人物、碑 学大兴那些人物等等,都是传统书法流变过程中的重要传承 者,也是各个时期的书法重镇,毋庸置疑! 流变的前提是通“情”达“理”。这个“情”是传统 文化的情结,这个“理”是传统经典的理数。不通“情”达 “理”,背离传统,甚至数典忘祖,割裂文脉,变则何益? 因此,通会而能流变,才是“拟古”的真正目的。不变是相 对的,变是永恒的。 我个人认为,当代书法的发展与流变,应观照纵横两 条线的流变过程,即纵线传统,横线当代。以纵线为主, 横线为辅。这是当代书法发展与“流变”的原则,不可本 末倒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RuHeLinGuLinShiMeRuHeXiangGuXiangShiM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