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坐标意义的浙派兴起。这个直接以地域命名的画派,就画风而言,继承马远、夏圭,“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而为剑拔劲锐”;就画家构成而言,以戴进为创始人,由师承戴进的画家和与他画风相近的画家构成。王谔和钟钦礼是宫廷中学习戴进画风的代表人物;而宫外,戴进的传人中,最有成就的当推夏芷。朱谋垔的《画史会要》称夏芷“从游戴静庵,克勤于学,笔力逼肖其师”。夏芷也是戴进画风宫廷外传人中唯一有画作传世的一位,其传世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归去来兮图》卷中的《或棹孤舟》。

  《或棹孤舟》为纸本水墨,纵28厘米,横79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它是《归去来兮图》卷中的一段,作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展现了浙派山水画风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此卷是根据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创作的。《或棹孤舟》取材于其中第三段,表现了“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的辞意。画面偏右处,巨大的岩石矗立

于江岸之畔,使江面和坡地似断还连,浑然一体。岩石右侧,一小童静静地站在车旁,神态宁静。他刚才驾车送陶渊明至岸边,估计也会在这里等候陶渊明泛舟归来。岩石上部,古松舒展,伸向江中。而此时的江中,陶渊明正端坐船头,悠然自得。船中置有酒坛。船艄一童子正紧张地持橹行舟。陶渊明低吟静思,藤蔓迎风摇曳,小舟随波而行,江面烟霭弥漫,远山似隐若现,野花、杂草相间,整个画面情景契合、完满大气。

  陶渊明是中国画家常画的人物。迄今所知,较早且较著名的陶渊明画像首推《宣和画谱》所载唐人郑虔的《陶潜像》。宋代绘制陶渊明像成就较高的是李公麟。元代以后,陶渊明的艺术形象基本定型,大致是葛巾宽袍,衣带飘然,细目长髯,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或棹孤舟》中的陶渊明形象正符合源自李公麟的这种传统画法。

  陶渊明成为画家偏爱的绘画题材,固然与他笔下的山水田园适合画家创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那清高隐逸、超凡脱俗的品行及卓然标举的人生追求,最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生活习气。自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为已辞世的陶渊明编集作序以来,陶渊明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更加崇高起来。加之宋代苏轼、朱熹等人的大力推崇,陶渊明成为崇尚人格培养的文人士大夫之精神寄托,也成了画家乐于表现的人物绘画题材。唐、宋以降,以陶渊明为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肖像画、取材诗人生平事迹的画和取材诗人作品的画。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历代画家反复描绘。据《宣和画谱》载,李公麟画迹中就有两幅《归去来兮图》。这位“不游权贵门”(《宣和画谱》)、“载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访名园荫林,坐石临水,翛然终日”(同上)的北宋大画家,显然和陶渊明有着相同的志趣。他创作《归去来兮图》应是用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性情。夏芷绘《归去来兮图》卷中的《或棹孤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棹孤舟》中,陶渊明引颈远望。这位断然不与污浊官场来往、沉迷于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的大诗人,看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在羡慕万物得逢天时之际,不禁触景生情,感叹“吾生之行休”。光阴似箭,自当珍惜美好生活,这大概也是夏芷创作《或棹孤舟》时的心理写照吧。

  夏芷,生卒年月不详,字廷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长山水画,是戴进传人中的佼佼者。戴进是全科全能、风格多样的画家,其山水画艺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就笔墨技法而言,以斧劈皴为主,辅以解索、乱柴等皴法,凸显雄健、厚实之特色。在遭人诬陷被斥放回归后,戴进主要活动在杭州一带。此地,戴进传人的画作大都没有戴进画那样的神采。相对而言,夏芷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近戴进,其作品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恣肆之势。《或棹孤舟》用笔奔放,水墨淋漓,层次丰富,岩石造型方正,用大斧劈皴法绘就,可见夏芷受戴进画风影响之深。如果我们把《或棹孤舟》和戴进的《三顾茅庐图》、《春景山水图》等作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点。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