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的欣赏与画家、作品、欣赏者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四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画家和欣赏者是主观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画家在艺术创作时,要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欣赏者欣赏作品时,也要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欣赏作品不仅是欣赏者对作品进行直观赏析的过程,而且也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笔者现就个人的理解,对清代画家张风的《观瀑图》(见右图)作一简要的评述。

清代画家张风的《观瀑图》

《观瀑图》为纸本水墨,纵172.6厘米,横61.8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家自题:“有笔有墨,以此幅纸甚佳。楮先生原居文房第一。庚子嘉平,上元老人醉后。”下钤“张风之印”白文印。“庚子”,即1660年。由题款可知,此图为张风晚年所作,是他醉酒后的即兴之作,而且他对自己的这件作品比较满意,说它“有笔有墨”。张风早年画风恬静缜密,晚年简淡疏放。此图绘一高士立于山崖间遥望远山瀑布的情景。作品构图简洁,用笔率性,墨色淡雅。清秦祖永云:“(张风)画无师承,全凭己意为之,深入元人堂奥,山水既臻化境。”他将张风的作品列入“逸品”。清张庚云:“(张风)善画山水、花草,无师承,以己意为之,颇有自得之乐,笔墨中之散仙也。”这两段评论可谓中肯。它们首先指出张风的画作并没有师承渊源,而是以己意为之,然后肯定了他在用笔、用墨方面的成绩。只不过,他的这幅《观瀑图》因用笔过于率意而略显轻浮,墨色过于淡雅而略乏凝重感。

秦祖永《桐阴论画》载:“(张风)貌颀伟,美髭髯,望之如深山老炼士……与人处,浑浑不露圭角,性极幽僻。”张庚《国朝画征录》载:“(张风)尝游燕、赵间,公卿争迎致之,大风挥洒以应。有中贵子招饮,欲馆之,大风起立,瞪视不答,酒罢引去。后归金陵,寓居精舍。”张风率意洒脱的画风与其放达不羁的性格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张风)崇祯诸生,甲申后遂焚帖括,衣短后,佩蒯缑,走北都,出卢龙、上谷,览昌平、天寿诸山。风故善画,至是乃益工。”张风经常游历山川,自然有利于山水画创作。那么,他画这幅《观瀑图》有什么用意呢?

秦祖永《桐阴论画》载:“(张风)多寓僧寮道院。”张风又取“昇州道士”为号,可见他对老庄思想的推崇。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必然也会影响张风的创作。自古中国人就钟情于山水,且对其赋予了一些哲学内涵。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被孔子赋予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昌盛,有山有水的地方成为当时文人理想的生活之地。南朝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的主张及“畅神”说,阐述了山水与“道”、山水与人的关系,把山水画上升到一种哲学高度加以探讨。南朝王微提出,画山水不同于画地图,“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绘画是要借助形象来传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宗炳、王微二人都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当大自然中的某种事物引起画家心灵的触动时,画家便会将这种感触通过绘画的形式传达出来。张风看着飞流而下的瀑布,内心有所触动,因此绘出了这幅《观瀑图》。画家描绘的物象,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儒家和道家的某些观念。

张风不仅擅画山水,而且擅画人物、花草。其作品恬静闲适,意境幽雅,毫无妩媚之气。他曾与曾鲸合作过《顾梦游肖像画》,刻画人物十分生动。张风与当时一些精于鉴赏的人交往密切,如他曾与周亮工会于高座寺,并为周亮工作画。

张风,生卒年不详,字大风,上元(今南京)人,自称上元老人。1644年始号“昇州道士”,喜署“真香佛空”四字。善绘画,工篆刻。著有《双镜亭诗》、《上药亭诗》。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