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之园,占地三亩,乃称芥子。而吾冷翠阁之园,不 足半分,故谓尘园也。尘者,人皆憎之。
顾鹤冲 留得残荷听雨声 69cm×69cm 2006年
因尘细小,随风飞 舞,积于案几,便成灰埃,擦之方能几明案净。人世间更是 红尘滚滚,俗雾漫漫,引得多少文人雅士,梦求超凡脱俗,寻找世外桃源。 然尘虽微,积于广野,地可成土,百禾生矣!尘虽轻, 飞于九霄,天可结雨,万物滋矣!而大千世界,红尘不滚, 天地寂矣。吾之尘园,不离 红尘,更非净土。园 虽小,有芝兰可闻, 琅玕可赏;阁虽陋, 有翰墨可鉴,嘉书可 读。古梅之下,清茶 一杯,良朋咸集,谈 书论画,不亦乐乎! 吾爱尘园,只 愿空中之尘,落此园 中,以澄玉宇也。
读上面这篇短 文,不明其出处者定 会想该文应是古时某 位文人雅士的小品 文。其实上文出自当 代画家顾鹤冲之手, 笔者摘自顾鹤冲书画 论文选《尘园艺谈》 一书中的自序《尘园 铭》。 顾鹤冲何许人 也?男,1943年生于 上海市金山县(今金 山区),1967年毕业 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曾任南京大学美术社 社长,1970年毕业分 配至昆山工作生活, 2015年因病辞世,享 年73岁。其生前为中 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 长,江苏省美术家协 会会员,昆山书画院 顾问,曾任昆山市文 联主席、文化局局 长。
顾鹤冲 昆仑之魂 180cm×97cm 2011年
1970年顾鹤冲大 学毕业来昆山工作, 那年是我出生的时 间。1993年我大学毕 业来到昆山工作时, 正是顾鹤冲的事业辉 煌之时,1991至1996 年,顾鹤冲以昆山市 文化局局长、中国指 画家的身份在苏联、 法国、美国等国访 问、交流、讲学、办画展,其顾鹤冲指画展在 西方艺术界引起极大轰 动。我和顾先生是两代 人,按理我们之间很难有 工作或生活中的交集,事 实亦是如此,当年我只是 一名在昆山外企工作的打 工者,而顾先生已是功成 名就的大画家。直到2003 年顾先生正式退休,我也 只闻其大名,未见其尊 容,但2011年的一个机缘 让我终于认识了文化人、 画家顾鹤冲先生。
顾鹤冲 月明鱼乐图 138cm×68cm 2003年
心若在,梦就在, 有梦就有实现的可能。先 谈我认识顾先生的那个机 缘。2011年春节前后,我 从昆山某部门接下京沪高 铁昆山南站贵宾室书画装 饰项目。我只是名策划 者,非书画家,要完成该 任务,必须邀请昆山最有 名望的艺术家来参与。在 我的老师、昆山知名书法 家王金春先生的引荐下, 2011年3月的一天,我第 一次见到了久仰大名的顾 鹤冲先生,没想到年近古 稀而精神矍铄的顾先生很 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 并承诺按时完成创作。 一个半月后,由顾 鹤冲先生和昆山另一位 国画家、昆山美协名誉主 席刘建华先生共同精心创 作,书法家王金春先生题 跋的巨幅画作《玉峰三宝 图》诞生了,这是昆山 历史上迄今尺寸最大的 国画,该画画幅高3米, 宽5.6米。世称“玉峰三 宝”的昆石、琼花、并蒂 莲被创作在一幅大画中, 这在昆山书画史上应算是 创举。
该画构图巧妙,用 墨丰富多彩,画面恢宏又 不失清雅格调,观之让人 赏心悦目,观者无不为画 家的高超技法与独具匠心的布局章法所震撼。该画作被装裱安装到昆山南站贵宾室主 墙上后,获得了广大观客的一致好评。 光阴荏苒,又是一年。我再次随王金春先生走入顾鹤冲 先生家,开始我对他的专访。顾宅位于吴淞江畔的一个小区 里(即顾先生谓之的“尘园”),该小区地处昆山闹市,但 步入小区后却分外宁静,颇有五柳先生诗云“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意境。也许是我们已经相识的缘故,颇具江 南隐士风范的顾先生难得地对我打开心扉,侃侃而谈他的艺 术生涯。
顾鹤冲 泉声化作晚来风 50cm×65cm 2012年
顾先生出生于上海市郊一座人文历史深厚的古镇——金 山张堰镇。该镇是近当代中国海派书画大家白蕉先生(1907 年─1969年)的故里。顾先生谈起自己绘画的启蒙老师时, 除了身为教书先生的父亲外,更多的则是他的乡贤白蕉先生 对他的影响。顾先生在他的文章《白蕉画兰》一文中这样写 道:
我与白蕉为同乡,常为家乡有这样的旷世奇才而骄傲, 他的侄子何兆权是我中学时期最知心的同学,假期中我常住 在他家,翻看白蕉留在故居中的手稿、习作是最大的乐事。 白蕉先生的书画习作对我今后一生献身于书画事业有着直接 的影响…… 1962年我高中毕业考入南京大学,与好友分别之际,何兆权知我酷爱绘画,便送给我几幅白蕉的蕙兰习作,以作纪 念。那几幅兰花图是白蕉先生早年练笔的随意小品,虽是不 经意之作,但我觉得笔精墨妙,将其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一直随身携带,时时揣摩临习,至今与我相伴已半个多世 纪。
顾鹤冲就读南京大学地理专业后,课余继续苦攻国画, 同学们都午睡了,他却在磨墨挥毫。暑假寒假,学校里人走 空了,他却留下面壁苦练,因此他被选为南京大学美术社社 长。他大学毕业后,正值动乱年代,当时知识分子是臭老 九,文化分文不值。他先被分配到苏北军垦农场劳动,一年 后又分配到江苏昆山一个偏僻的砖瓦厂。
顾鹤冲 风雨归舟 29cm×49cm 2005年
他乘了五个小时的 小火轮,来到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真是举目无亲,双眼泪 汪汪,心想这辈子也许就与泥土打交道了。他整天推小车, 制砖胚,慢慢地与工人们交了朋友,工余时为工人们画像, 画速写。厂里看到他会画画,就让他在厂大门口画一幅毛主 席像。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厂,工人们都是些没有文化、不懂 艺术的大老粗,但他还是全身心地投入,拿出自己最高的水 平,努力把这幅画画好。路过工厂的人们都能看到这幅漂亮 的画,慢慢传到县里,不久县里将他调出来搞美术摄影工 作,从此,顾鹤冲的人生便与艺术结了缘。而试作指画,乃 是1980年以后的事。
指画,也称手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手法,其源甚 远,唐代即有张璪、王洽“手摸绢素”之说。但实际的创始 者应推明末清初的傅山及稍后的高其佩。而当代已故画家潘 天寿、四明一风等又将指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顾鹤冲之所以放弃苦练二十年之毛笔画而一心献身于 指墨画,非为卖弄技巧或猎奇,而是受前辈大师启发,深感 指画创作难度较大。盖指秃无锋,无论画线画面,都不及运 笔自如,水分干湿,墨色浓淡极难掌握,每到严冬,手指蘸 墨,寒入骨髓,但指画正是利用这些局限而别开生面。
指秃 能得生拙古朴之趣,指甲指肉灵活转动,可使刚柔相济,达 到笔画所没有的特殊效果。因此他深深爱之,几度春秋,挑 灯苦练,逐步掌握了运指用墨的技巧,能自由地作画了。作 品《江南秋》,充分运用指头、指甲、手掌的软硬特点,并 发挥水墨的天然渗化效果,使蟹之肥壮、水之清浅、竹之苍 劲、爪之尖利得到生动有趣的表现,抒发了作者对富饶的阳 澄湖畔、鱼米之乡的热爱之情,此画入选第二届中日水墨画 展,并获得好评。 若要画成,功在画外,对此顾鹤冲深有体会。因此他还 自学文学、美学及书画理论,著有数十篇论文,发表于《新 美术》《朵云》《书法研究》《江苏画刊》等刊物。对画题 常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力求富有诗意。 苍天不负苦心人,顾鹤冲在指画艺术的探索道路上已初 步形成了风格,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焦可群 教授评价其指画“寓巧于拙,寄华于朴”,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孙其峰先生充分肯定他吸取西画之长,泼彩泼墨,大胆运 用水分渗化的独到之长。 1986年10月,由中国美协、中国职工对外交流中心和日 本日中水墨交流协会联合在日本举办的第二届中日水墨画交 流活动中,顾鹤冲被推选为中国水墨画代表团团长。访日期 间,共进行了六次讲习表演,每次观众都在二百人以上,他 们的画艺得到了日本美术界极高的赞誉。《每日新闻》在专 讯中写道:“画家年龄在四十开外,技艺已趋成熟,用笔富 有新意。”
顾鹤冲 兰竹同春 240cm×62cm 2010年
1988年10月,顾鹤冲在烦琐的行政工作之余星夜伏案 作画,创造了一大批作品,无偿捐献给振兴苏州市昆剧基金 会,为振兴发展昆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1989年顾鹤冲的作品《高寒图》入选中国当代指画艺术 展并荣获一等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顾鹤冲指画》专 集,著名美术家薛锋先生为画集撰写了前言。
1991年12月,应苏联科学院之邀,顾鹤冲和上海人民出 版社社长、美学家吴士余先生赴莫斯科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 讲学活动。顾鹤冲作了《中国绘画的美学价值》《弘扬中国 绘画优秀传统,发展民族艺术》学术报告,并作指画示范, 引起专家们较高的评价。期间发生了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 所以人们称他们是访问苏联的最后一批学者,又是访问俄罗 斯的第一批学者。 1992年11月,顾鹤冲等四人画展作为法国举办的“中国 文化月”活动内容之一在里耳、巴黎等城市展出,《欧洲时报》《巴黎龙报》《里耳日报》及有关电视台均予以报道。
特别是顾鹤 冲的指画,引起法国观众极大的兴趣,他们称之为“神奇的艺术”。 1996年1月,顾鹤冲指画展在美国旧金山展出。画展开幕前,当地 的报纸已纷纷做宣传,如《星岛日报》刊登题为《江南第一指 苏州画 家顾鹤冲一月初访美举办指墨精品展》《昆山市文化局局长顾鹤冲来湾 区表演指墨绝技》等长篇文章,从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为了加强人 们对中国指画的理解,《星岛日报》还刊登了顾鹤冲的专稿《指画浅 谈》。 顾鹤冲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画家,他的指画《松鹰喜雪图》在人 民大会堂展出,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收藏。
《雄风》入选世界华人艺术 展并获奖,《高寒图》等五幅作品入选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的《当 代中国艺术》(光盘著作),《春雨归舟》入选《今日中国美术》大型 画册,《高寒图》等十幅作品入选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指画艺 术》(虞小风著)。 2003年,60岁的顾鹤冲先生退休后,创作的时间一下子充裕了许 多,他也因此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高峰。2004年11月,国际统 一出版社出版了《顾鹤冲画集》,这是他退休后探索艺术成果的一次展 示和小结。该书为大八开,收集了40余幅力作,画册装帧朴素高雅,美 观大方。
翻开画册,一股磅礴之气震撼你的心灵。例如《秋鹰赋》,是 作者受顾炎武《赋得秋鹰》诗意感染而作成。画面展现的是“忽见晴皋 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的寥廓霜天之景,那只翱翔千里、搏击长空 的雄鹰,正怒目下视,任何猎物皆难逃其利爪。顾炎武原诗并非单纯咏 鹰,而是以秋鹰作为抗清英雄的象征,故此画努力表现秋鹰凌空而下、 一击千里的伟力。 2010年9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水墨玉峰顾鹤冲画集》,共 收集新作21幅,每一幅作品皆美轮美奂,展之览之,让人爱不释手。 “指下丹青,探索更新”,这是楚图南先生为顾鹤冲指画展的题词,顾 鹤冲已将此作为自己艺术上的座右铭,生命不息,求索不止。当日采访 结束后,我也赠顾鹤冲先生诗一首:
仰观尘园手指画,始知世上有奇葩。
问其哪得妙如许?精神源自白蕉家。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顾先生逝世整整八周年了,今年是顾鹤 冲先生八十周年诞辰,做为后学晚辈的我记叙此文,向先生致以崇高的 敬意与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