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转向 生产建设,随之而来的美术题材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 “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旅途中,“江苏 国画工作团”深入生产作业一线,这无疑 为国画家们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之新风景提 供了新视野。自此,表现新中国建设主题 的工业题材成了亚明创作中的重要画题, 如《钢铁捃拾集》以笔墨描绘出钢铁工人 全神贯注投入生产的场面,黄名芊在《笔 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 录》中详细记录来了亚明在钢铁厂生产车 间的写生情况:“11月17日,在周韶华先 生的陪同下,写生团由亚明老师带领,乘 大客车过长江大桥,经过近两小时的行程 来到武昌青山区的武汉钢铁厂参观。……亚明老师画了各个场面的速写,收集了很 多的出铁、出钢、轧钢场景素材。”之后 同样是表现钢花飞溅的作品还有《炉火正 红》《大炼钢铁》等。
亚明 出院 26cm×35cm 绢本设色 1961年 私人藏
火红的炉火在一片
墨色中喷涌而出,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中
工人们的一腔热血,歌颂着钢铁人百炼成
钢的坚韧品格。
另外,同属描绘现代化机械生产场
景的作品有:1973年表现山区开采作业的
《炮声隆隆》,1976年表现坡地变梯田的
《梯田修进白云里》,1976年表现南京炼
油厂夜间灯火通明紧张生产的《争分夺
秒》等。可以看到,亚明在表现社会主义
之新兴事物时,仍然成功保留着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景别处理上通过构图和留白
实现虚实变化,使得大型机械设备和工人
形象融入笔墨语言里。再有1960年《车间
所见》、1972年《女矿工》和《女工人》
这些特写女工形象的作品,都当属第三类
以工业建设为主题的创作。
四
1953年6月,亚明被选派为中苏友好 代表团成员,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跟随代 表团在苏联考察访问。这一年亚明29岁, 之后便开启了数次因外交出访机会而产生 的异域写生题材的创作,内容多为表现国 外的自然地貌和人文风情。 在1953年的访苏旅程中,亚明首次 观看到了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大师和俄罗斯 写实油画大师的经典作品。面对西方艺术 的经典作品,亚明深受震动,他进一步 认识到中西方绘画的民族性问题,提出了 一个重要观念:“新中国的绘画,必须 立足扎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必须研究 东西绘画的规律,从根本上寻求创造的 道路。”
亚明 钢铁捃拾集之一 28.5cm×39cm 纸本设色 1960年 私人藏
1959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访苏速写》涵盖了亚明访苏期间写生创 作的部分速写。 1973年,亚明出访越南,创作了许多 以浓烈色彩表现东南亚风土人情的中国画 作品,如《河内花市》《高平晨雾》《越 中友好农场橡园》《黄云正气传千古》 《阮爱国同志出生地》等。
亚明《访苏速写》内页 1959年 亚明《访苏速写》内页 1959年
1978年,他访 问巴基斯坦,创作了表现当地市井街头的 人物速写,将写实的造型和纵情挥洒的用 笔相融合。如《玩蛇人》《卖鹦鹉的人》 《乐舞》《海得巴拉教堂门前》《艺术 家》《白沙瓦街头民间艺术家》等,这批 人物速写运用的线条极富激情,衣饰以虚 实变化的勾写快速行笔,风格趋于洒脱豪 放。所作的人物形象生动夺目,面部则通 过眼神来表达当地人的神情状态。在试图 抓取陌生对象的特征时,亚明极尽所能地 调动了笔墨表现语言,突破了传统笔墨的 既定程式,践行着他所提出的“中国画有 规律而无定法”的观点。
亚明 西人岛有此一景 66.5cm×44.4cm 纸本设色 1983年 亚明艺术馆藏 亚明 河内花市 34cm×46cm 纸本设色 1974年 亚明艺术馆藏
另一次比较集中的异域写生发生在1983年初,亚明随中国人民友好团出访芬 兰、挪威、瑞典、冰岛、丹麦五国,创作 了一大批表现北欧清新秀丽之美的速写稿 和水墨画。回国后举办了“访北欧五国画 展”。这一时期的创作能找出更多由速写 对应水墨转化的呼应,如《莫斯科大学》 《晨曦》《冰岛西人岛》《西人岛海景》 《秋水》《莱茵河一景》等。自20世纪50 年代到90年代,亚明借异国山水带来的陌 生感,探索出中国画笔墨下的新意境,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水墨语言。亚明曾说: “中国画,作为独立于东方的意象绘画艺 术,它如同一条壮阔的长河,已经流过了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亚明 冰岛西人岛(速写) 23cm×30cm 纸本铅笔 1983年 亚明艺术馆藏
随着时代的推移, 它将有新的发展,前程是不可限量的。不 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北方和南方,它 将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所欣赏。这 便是我的观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转型时 期,江苏国画家群体在这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创作转型,涌现出展现 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画作品,以丰硕的成果 在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亚明 冰岛西人岛 44.5cm×68cm 纸本设色 1983年 亚明艺术馆藏
亚明和他的艺术
是研究“新金陵画派”形成确立的重要个
案,他和那个时代进行笔墨转换的江苏画
家们合力形成了一个艺术家群像。在集体
写生和之后的数次写生过程中,他们留下
的大量写生创作,传递着国画家们对传承
发展中国画的炽热情感,也记录了一个时
代最生动的社会图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aRenYaMingDeYiShuChuangZuoXuanZe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