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将清华简《祷辞》与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楚简文字与秦隶文字共同具有方折笔画特征。方折的目的,一方面便于书写,属于笔画简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满足了工稳的审美需要,使得书写快捷且兼顾美观。本文通过对二者字形的整理、比对,说明战国时期六国同样发生着近似秦国隶变的书体演变现象。
关键词:《祷辞》;折笔;隶变
清华简《祷辞》共23支,保存完整,完简长44.5厘米,简宽大约0.6厘米,两端平齐,三道编绳。简2下略有损伤,不影响正文。其余简多为完简。简背有划痕,竹简正面有表示次序的编号,书于每简末端,无篇题。全篇共分为8节,结构清晰、内容具体,是目前出土文献中最为完整的祝祷辞。简中多有对“祷”“举祷”“就祷”等活动的记载,与简文内容密切相关,整理者将其命名为《祷辞》。整理者指出清华九中《乃命一》《乃命二》及《祷辞》为同一书手所书,且这三篇的书手与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及清华六《管仲》的书手为同一人[1]。
一、秦隶演变与文字简化视角下的折笔
结体趋于方正是隶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早期秦隶演变过程中笔画由圆转向方折的变化,很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裘锡圭认为:“在秦国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法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的风气颇为流行。”[2]即由圆转变为方折的笔法比较常见。黄文杰在对睡虎地秦简全部文字材料整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用笔由圆转迂曲向平直方折的变化是秦简文字形体的基本特征”[3]。由此可见,“方折”与“平直”是隶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一)折笔的定义
首先需要确定何为折笔。折笔实际上为一次折笔的组合,王宁定义“折”为“方向变化的连笔”[4],即书写过程中,一个笔画出现方向性的变化,中途不中断,视为折笔。邱振中老师指出,“折笔使运动轨迹出现折点,使触纸的笔毫锥面由一侧换至另一侧”[5],同样指的是行笔过程中方向性的转变。但与王宁不同的是邱指出了触纸的笔毫锥面的转化过程,即由折笔导致行笔方向变化,使得与纸面接触的笔毫由一侧转化为另一侧。总的来说,折笔指的是书写过程中,笔画出现方向转变且毛笔锥面与纸面接触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折笔现象出现的原因
众所周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线的书写速度必然比弧线快。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提到隶书与篆书的区别:“例如变圆形为方形,变弧线为直线,这就是最大的区别。画弧线没有画直线快,画圆形没有画方形省。因为要写规整的篆书必须圆整周到,笔画平均。要做到这样,每下一笔必须反复回旋数次,方能得到圆整,而使笔画粗细一律,这就不能不耗费时间了。改弧线为直线,一笔直下,速度加快是容易了解的。变圆形为方形,表面上笔画加多了,事实上是速度加快了。要把圆形画得圆整,必须使笔来回往复,那绝不是三两笔的问题了。”[6]因此,折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书写效率。
此外,在书写中方折比圆转更能满足文字标准化、规范化的需求。要文慧认为:“方折处常有提笔换锋的提顿感,既要追求工整,又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转折处顿笔方折是最佳选择。”[7]早期隶书中还有少量方折的笔画趋向圆转,往往是书写材料、工具所致。就书写行为来说,弧线比方折更易于毛笔书写,因此在文字由象形到抽象的演变进程中,首先演化出来的笔画线形是直线和弧线,而不是生硬的方折笔画。
在规范字形和提升书写速度的双重需求下,文字隶变的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笔画才多起来。可见方折化同时满足了工稳的审美需要和便于书写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用需求。综上,方折化的用笔,既有审美需要,也有实用需求,同时受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的制约。
二、清华简《祷辞》中的折笔表现
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使得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字书写追求时效性是各国书体发展的共同趋势。其中秦文字的隶变程度最高,而楚国作为六国之一,书体同样发生演变并不令人意外。下文将通过清华简《祷辞》与商周金文的比对,分析楚文字在战国时期的方折化演变进程及其特点。
(一)战国时期的文字演变
包含楚文字在内的六国文字与秦文字皆继承商周金文而来,因地域等客观因素而发展出不同的面貌。与秦文字相比,楚文字通常以弧形的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有着较强的象形特征,秦简则多方折笔画,抽象符号意味更浓,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书体面貌。
与北方秦隶的厚重朴拙相比,楚文字具有南方特有的婉约姿态,体现了战国时期书体发展的地域性差别。张传旭曾说,“楚地所使用的文字完全继承了商周王室的文字体系……即使有个别用于专名的字不见于商周其它器物,或不能确释,但所有的构字部件都可以在商周文字中找到出处”,也就是说楚文字几乎完全沿用了商周文字,而占据地理优势的秦地文字同样直接由商周文字发展演化而来,楚文字与秦文字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二)商周金文与《祷辞》折笔比较
商周时期金文笔画既丰满又柔韧,点画交接处呈点团状。在《祷辞》中,这些具有华饰意味的团块,被更实用的平直、方折的笔画替代。下面将首先比较分析《祷辞》与商周文字中带有转折特征的笔画,从中分析《祷辞》是否存在折笔特征及其方折化程度(表1)。由表1可见,《祷辞》中明显演化出了许多方折特征的笔画。如“君”字上半部分(图1),《五祀卫鼎》中为婉转的圆弧;在《祷辞》中横画部分左俯右仰,转折处出现方折棱角,重顿后逐渐向左下轻收,将圆转的弧线变为锐利的折笔。在《三年 壶》中,“句”字前两笔皆为圆转(图2);而在《祷辞》中演变为两个相向的折笔(图3),即竖折与横折,转折处有明显的停顿,其中竖折转折后略带弧线并向上弯曲,横折转折后斩钉截铁般笔直向下,重按轻收。
在《大盂鼎》中,“方”字下半部分的弧笔(图4),在《祷辞》中则起笔变为由左上到右下,折笔后带出弧线,方圆并济(图5)。“子”字的上半部在《子爵》中呈现为圆团状(图6),而在《祷辞》中被横折(图7)一笔带过,横画微向右上倾斜,折笔干脆,收笔出锋,书写更加简便、抽象。此外,“又”“可”“于”等字的弧形笔画等在《祷辞》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演变现象,由原本带有弧度的线条变为或横折或斜折的笔画。综上可以看出,相比笔画圆转的西周金文,《祷辞》中确实存在着笔画由圆转向方折演变的现象,横画角度略向右上倾斜且方折的角度一般为锐角,折笔后或直或曲。
三、《祷辞》与《法律答问》笔画方折化比较
秦篆到秦隶的主要演变特征是平直、方折化。睡虎地秦简中这种特征尤为明显,裘锡圭先生曾指出:“睡虎地秦简上的文字显然不是正规的篆文。从笔法上看,在简文里,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多数已经分解或改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因此本文选取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与清华简《祷辞》进行笔画方折化的特征及程度对比,说明清华简也存在相当大程度的隶变现象。根据折笔特征,笔者将折笔分为横折与竖折两类。
(一)横折形态比较
如表2所示,《祷辞》中带有横折笔画的字起笔一般重按后侧锋行笔,形成粗点或尖墨钉状,行笔较快,如“子”“君”“四”“日”等字行笔多向右上方倾斜,行笔至转折处重顿轻出并略带弧度,笔锋尖锐,笔画线条尖、细。用笔灵动率意,笔画粗细变化较大。
横画折笔后形成的角度一般为锐角,极少有直角,字势较为欹侧。上宽下窄的字形结构与略带弧度的用笔刚劲俊朗而不失动感。而《法律答问》行笔速度慢而稳,笔画线条粗重,起笔逆锋,行笔保持力度平匀,无明显轻重变化,相比《祷辞》横画起笔较为平直,转折后形成的夹角或为锐角或为直角,以方正居多,如“子”“君”“邑”“四”“日”字等,笔画匀整,字势平正,上下几乎等宽,结构较为端庄工稳。
(二)竖折形态比较
《祷辞》中竖折一般起笔向左明显倾斜(表3),如“方”“可”“于”“此”等字,折笔部分的方折似向前跑动时的膝盖,弯折有力,整体字形呈飞动向前的奔跑状,折笔后舒展而略有弧度。竖折的笔画较为舒展,收笔时自然出锋,方圆结合而显得灵动跳荡,散发着楚文字浪漫新奇的气息。
《法律答问》中的“方”“可”“于”等,以弧笔为主,竖画微微倾斜且短促,转折时圆转无棱角,行笔粗细变化也较小。综上可见,清华简《祷辞》中无论是横折还是竖折,其欹侧的幅度更大,横折形成的夹角一般比《法律答问》小,而竖折形成的夹角一般比《法律答问》开阔,使得《祷辞》的字形有着大开大合之态。二者用笔方法的不同在笔画线条上的表现是:前者笔画线条粗细变化大,笔画形态灵活多变,线条刚健活泼,富有弹性,结构以左低右高的形态为主;后者笔画线条粗细相对均匀,笔画形态始终饱满厚重,结构较为平正,表现出严谨书写而产生的秩序感。
但与金文笔画的圆转宛通相比,《祷辞》与《法律答问》中笔画呈现出明显的方折化特征,二者都存在着与秦隶相近的方折化现象,只是在方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面貌。同时,在与《法律答问》的比较中,可见二者的方折化现象并不稳定。以相同的字为例,《法律答问》中某些弧形笔画在《祷辞》中为方折,而《祷辞》中某些弧形笔画在《法律答问》中为折笔。这一方面体现楚简中存在近似于秦简隶变的方折化现象,另一方面也证明文字在由篆书向隶书转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结论
本文将睡虎地秦简文字和清华简《祷辞》文字在书体特征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现在笔形趋直且出现方折化现象两方面,二者由于各自的折笔特点而形成迥然不同的面目。《祷辞》笔画方折、欹斜且内敛;《法律答问》笔画的方折化更加明显,平稳端庄,敦厚方整。秦国“书同文”政策的实行终结了六国文字的发展,为汉字发展确立了规范。而正因“书同文”之前江淮地区的文字与秦文字同步进行着方折化的隶变演化,故“书同文”才能顺利开展。清华简《祷辞》中文字笔画有着近似于秦简中方折化的特点是这一演化过程的实证。
参考文献
[1]李松儒. 清华九《乃命》《祷辞》字迹研究[J]. 出土文献研究,2020(0):63.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4.
[3]黄文杰. 睡虎地秦简文字形体的特点[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24.
[4]王宁. 汉字构形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79.
[5]邱振中. 笔法与章法[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5.
[6]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郭沫若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3.
[7]要文慧. 简牍墨迹中隶书楷化书写考察:以转折笔形为例[J]. 西部文艺研究,2022(3):16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ngHuaJianDaoCiZhongZheBiTeZhengYanJi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