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 月,康有为受李子明之邀来 大连湾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后来又到金州祭孔,游响水观。(孙海鹏《青泥诗文补》)沈延毅应该 是在康氏第二次来大连时前往拜谒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康氏到金州祭孔 的时候。“沓渚”又称沓氏,汉时县名,即今大连金州。“圣人”, 指康有为。康氏善八股,人称八股圣人。“童年”,不可拘泥于10岁左 右,也指年轻人。《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沈延毅自 己也说:“忆及弱冠之年,拜于康南海先生门下,承受其法乳,至今犹 惴惴而不忘。”(《哲成书法集序》) 二十出头的沈延毅书法是有一定基础的,正如他自己所述学柳 学欧,又学颜真卿和李邕。见到康有为后,受其点拨,颇感“启悟多 端”,大有高山仰止之感。康氏乃当时全国碑学大家,不能不对年轻的 沈延毅灌输碑学思想。这一时期,姑且称之为沈延毅的碑学思想萌芽 期。

沈延毅 行书 陆游《舍北晚眺》

二、沈延毅碑学思想的探索期 

沈延毅的碑学思想是逐渐形成的,其碑派书法也是经过长期艰苦不 懈努力才臻于完善的。沈延毅《习书偶得》(其四)中说: 

十年磨墨墨磨人,费纸千张未得神。 索本求源还上溯,方知篆隶是前身。

书未得神,诗人认为是未得古法,因为篆隶才具备古法。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说魏碑有“十美”,其中“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 穆”都是指取法篆隶的作品。“方知篆隶是前身”是对康有为碑学思想 的深刻领悟,也说明沈延毅碑派书法实践处于探索时期。 沈延毅《学书》中说: 

书法固求精,书中贵有我。 临池多半生,至今犹未可。

此诗作于1964年,这是对自己学书的理性思考。书法精到,这是临 池功夫所决定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书法的高层次是要在继承的基础 上有独特的个性,要有自己的风格。沈延毅是博览群书的,此诗是用苏 轼《和子由论书》韵,饶有兴致。 沈延毅书法的碑学之路是比较漫长的,他做过很深入的思考,同 时也尝试多元化的艺术取向。沈延毅有《咏述前代东北四大家》一诗, 前三家都是“咏”,即王庭筠、卞永誉和铁保,最后一家是“述”,即 成多禄。王庭筠和卞永誉都是盖州人,王庭筠是金代书法大家,书宗米 芾;卞永誉是清初书画鉴赏大家;铁保是乾隆年间书法大家,与成亲 王、刘墉、翁方纲并列为清朝中期四大家,盛京人。此四人中唯有成多 禄是吉林人,但对他却是“述”,盖非“述”不足以详尽说明也,这说 明他对成多禄的厚爱。其实,沈延毅的书法也曾师法成多禄。

沈延毅 行书对联 1986年

成多禄(1864年—1928年),字竹山,号澹堪,吉林省吉林市人。 著名书法家、诗人,曾任绥化知府,中东铁路理事会理事,民国教育部 审核处处长等。成多禄的书法学欧、颜、苏和魏碑,卓然成家。沈延毅 是通过成多禄的外甥赵海荫认识成多禄的。赵海荫,字午楼,中东铁路 督办公署科长,善书法,喜模仿其舅书法,沈延毅与其共事,相互友 善。成多禄有《晤吾楼甥》诗,诗云:“五年不见尔先惊,惊说愁多白 发生。朔雪不辞来远埠,春雷犹记撼危城。劫余我幸如天福,书妙人称 似舅甥。窃喜是翁真矍铄,辽南辽北播诗名。”(《成多禄集》,吉林 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52-553页)成多禄作此诗时,赵海荫正在中东 铁路督办公署任科长,与沈延毅为同事。二人均乐于书道,遂订交。沈 延毅《咏述前代东北四大家说》: 

则呼余嗣兄,朝夕过从者 数年。奖掖后进,获益良 深,每观先生对客挥毫, 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之妙。运笔如剑, 更有“横扫千军”之势。 当时“干谒满门,碑版四 裔”,不让李北海专美于 前矣。民国十五年中,先生(指成多禄)寓居于哈埠,时余任职于中东路 督办公署,与其甥赵午楼共事,得见先生。因先生与先父拔贡同年,见则呼余嗣兄,朝夕过从者 数年。奖掖后进,获益良 深,每观先生对客挥毫, 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之妙。运笔如剑, 更有“横扫千军”之势。 当时“干谒满门,碑版四 裔”,不让李北海专美于 前矣。

沈延毅是学过成多 禄的,他对成多禄评价很 高,认为他可以和李北 海相提并论。李北海即李 邕,杜甫《八哀诗·赠 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 裔。”言其书名甚大, 求书者众多。民国二十三 年,金毓绂编纂的《辽海 丛书》出版,其中多隆阿 的《毛诗多识》《慧珠阁 诗》、张玉纶的《梦月轩 诗》由沈延毅题署。当时 署名“沈著”,印章“公 卓”。这三部著作的题署 很明显是颜书的底子,但 依稀可辨是学成多禄的。 在沈延毅的艺术生 涯中,他受两个人影响最 大:一个是康有为,另一 个就是成多禄。康有为影 响了沈延毅的书法观念, 成多禄更多的是在书法实 践上给他以启迪。但沈延 毅不会就此止步,他会继 续思考书法之路怎么走? 从沈延毅书法的取法上 看,他对欧、颜、柳、李 邕下过功夫,受碑学影 响,还学过何绍基。沈延 毅没有涉猎过董其昌和赵 孟頫,从审美取向上看他 不喜欢比较甜媚的书风。 大师引路,小师传 技。当年“沓渚楼头拜圣 人”播下的种子正在逐 渐生根发芽。晚清碑学运 动之后,出现了一些碑派 书家,如邓石如、伊秉 绶、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等。 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 建树,但对未来书法的走向并 没有明晰的目标。碑学是对帖 学的反叛,但事实上帖学是无 法否定的,帖学自有其存在环 境。碑派理论先行者阮元曾 说:“短笺长卷,意态挥洒, 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 深刻,则碑据其胜。”(《北 碑南帖论》)碑派书家李瑞清 以亲身经历总结说:“余学北 碑二十年,偶为笺启,每苦滞 钝。曾季尝笑余曰:‘以碑笔 为笺启,如载磨而舞,所谓劳 而寡功也。’比年以来,稍稍 留意法帖,以为南北虽云殊 途,碑学理宜并究。

沈延毅 行书 白居易《问刘十九》          沈延毅 自作诗 1983年

短札、长 简宜法南朝,殿榜、巨碑宜遵 北派。”曾季即曾熙,李瑞清 好友,碑派书法名家。他的比 喻很形象,令人捧腹。清代碑 学是一条没有走完的路,民国 之后的沈尹默又以帖学第一人 的称谓傲视群雄,又反衬了碑 学的尴尬。 沈延毅出生于20世纪初, 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他与当 时书法名家罗振玉、郑孝胥、 杨钟羲、王光烈等,共同为 《辽海丛书》所辑著作署首, 时年刚刚30岁,出道很早。沈 延毅在四十六七岁时开始注重 北碑的学习,探索一条碑帖兼 容的书法之路。他先学《郑文 公碑》,进而学《石门颂》 《石门铭》,全身心地投入北 碑的临习,换一种书法样貌。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