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传宋高宗书[1]马和之绘《毛诗图》卷在宋代艺术史研究尤其是人物画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作品,历代画史、画论研究者对其 多有著述。《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被徐邦达先生鉴定为晚宋或元代之作。在现存的《毛诗图》中,此作在 题文书法水平、画作的笔墨功力上仍属上乘佳作,对于研究马和之《诗经图》的创作与图文关系有较好的研究意义。故本文欲从《小 雅·节南山之什图》卷的图文关系对此画略作分析,以兹探讨南宋时期叙事性绘画的面貌。
关键词:马和之;《毛诗图》;图文关系
马和之《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 以《诗经》中《小雅》的《节南山之什》 十篇诗文为文本创作。此十篇诗文除《何 人斯》一篇外全部诗序为“刺幽王”,然 具体到各篇章并非全部为“刺幽王”的 内容。那么作画者在以这些诗作为文本创 作画的内容时,对于将文本转化为视觉图 像的创作就十分值得探索。在中国古代绘 画史中,作为典籍文本图示是图画最主要 的功能之一,如魏晋时期的《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皆是此类。《诗经》中的 诗篇内容极其丰富,又经历代学者的阐释 发微,其所蕴含的文本载体是非常厚重 的。
南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十月之交 南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小旻
将这些文本内涵以一幅静止画面来呈 现十分考验作画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图像表 现的能力。在这方面,《诗经》由文到图 的转换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作者通过 反复地阅读文本和图画,对此作的图文关 系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供探讨。 在图文位置关系上,画者采用了右 图左文、多图多文组成长卷的构图形式。 在早期的文本性画作中,图与文的位置关 系有图文合一与图文分离两种。图文合一 的通常是文和图处在同一个画面,文字 在图画的某个空白位置,如《女史箴图》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图文分离则是 图与文有各自独立的位置。一般典籍类的 木刻版画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
1.南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节南山
宋代的一 些小品册页中图文各占一页也是典型的图 文分离式表现形式。世传《毛诗图》为宋 高宗书、马和之绘制而成。这种图文分离并一一对照的构图形式似乎可以理解。然 作者详细端审此画后,发现在图画和文字 部分并未有拼接的痕迹,即这幅卷轴画是 一体的。无论是先写文还是先绘图,宋高 宗与马和之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他们为 对方特意留下等大的位置似乎不现实。最 大的可能是这幅画上的诗文和图绘是由一 个人创作而成的。此画图文之间的绢色有 明显的差异,有可能是作画者为了区分图 文以墨色渲染图画部分。画家书写诗文, 然后以淡墨渲染的方式分割图与文的位 置,如此形成画与诗文各自独立又连贯的 构图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此画横长卷的制 式。关于《毛诗图》在艺术通史上一般的 说法是宋高宗主持的以《毛诗》为主题的 这次大型作画活动,其目的在于宣扬其统 治的合法性,为政治稳固服务。但据现代 学者考察,马和之绘《毛诗图》的时间可 能在孝宗初期。此时宋高宗已经逊位,且 这种长卷形制的画作更便于私藏以及在私 下观看,对于宣扬某些内容来说并非最合 适的形制。此是作为《毛诗图》中一卷的 《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在构图与形 制上的特征之一。在以图像表现诗文内容 时,画家以几种方式来处理以图表现诗文 的视觉化呈现,《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卷呈现出几种特征。 其一是截取式表现。文字在表现内 容时要比图像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
2.南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何人斯
文 字可以阐述时间的流动以及在时间流动中 发生的多件事情,还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静止的画面却在表达上有更多的局 限性。对于承载了诸多含义与内容的《诗 经》诗文,画家采取诗文中最具代表性的 场景来表现是常见的处理方式。《十月之 交》《小旻》即是此种表现手法。《十月 之交》的诗文以十月时发生的日食、月 食、地震等天象讽刺幽王失道导致奸佞之 臣乱政黎民受苦。诗人用词犀利且悲愤, 表达出一片拳拳为公之心。画家在这个主 题中画枝叶零落的枯树、杂草以示十月的 时节性特征。天空中一轮红日光芒暗淡, 太阳四周弥漫的云雾即将彻底遮挡日光。
3.南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巷伯
在地面上有四位文士正在观察天象并相互 交流。诗中所言的天灾不只有日食,还有 月食、地震等灾难,画家仅描绘了一种天 象,但已暗示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天象之 灾的景象。《小旻》是一首对时政的讽刺 诗。诗人用激烈的言辞谴责小人攻伐异己 祸国乱政,周王听信谗言不能守先王之道 导致国家离乱。此诗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咏 叹抒发诗人悲愤的心情。画家在以这首诗 为题作画时选取了诗文最后一段“不敢暴 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展开描 绘。图画描绘了一位士大夫行走于岸边。 岸上秋树凄凄暗示政局的晦暗萧瑟。画家 通过对士大夫足部衣纹的描绘表达出“战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形象。 其二是象征性表现。画家在表现诗 文中的形象时采用了以物象代表诗中形 象的方式。最典型的是《节南山》。
南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小宛
《节南山》在诗义上清晰明了,诸家对其争议较小。 它以巍巍南山为象征性意象引出士大夫对周王任 用太师尹乱政的悲愤之叹。画家在此作中不画人 物,仅绘高山、江流。画中的山峰挺拔峻峭,瀑 布飞流直下奔腾远去。此画中的高山为二高峰夹 一矮峰的布局。王国维先生认为诗中的“赫赫师 尹”可能是指太师和史尹二人。后世学者根据出 土的楚简提出此诗作于东西二周同在“二王并 立”之际。故画家可能以画面正中的三座高矮不 一的山峰暗示权臣高于君主的乱政之势。 其三直述法。即画家在画面中直接描绘诗文 中描写的意象,《何人斯》《巷伯》皆是此种。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皆遭谗言之害,《何人斯》 通篇以“彼何人斯”开端反复吟咏,以引出诗人 被反复无端伤害的悲愤之情。诗中的大部分文句 为诗人心情的抒发,第六段最具画面感:“尔还 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 来,俾我祗也。”其直译的意思为你返回入我之 门,我心平静;返而不入我之门,我心难知其 意;若你能来一次,我将心安。画家即以此句为 意绘一杨柳依依环绕的庄园。诗人站在门内向外 张望,门外两位文士背对门内人远行而去。这幅 画用十分直白的画面展现诗中所描写的形象,故 是典型的直述法。
《巷伯》言“寺人伤于谗”, 即一位宦官遭受谗言构陷之苦。这首诗的言辞十分直白,通篇在控诉谗言构陷的小人, 诗人甚至发出“把小人丢给豺狼,豺狼 不吃,丢到荒凉的北方,北方也不接受小 人”的诅咒。在诗文最后诗人甚至告知了 自己的地点和姓名,在丘亩旁边有一条大 道通往杨园,住在此处的寺人孟子是作此 诗的人,请诸君倾听我的冤屈。对于这首 诗画家描绘了一位端坐在杨树下栏杆边的 无须男子的形象。画家用杨树、栏杆、无 须男子点明了诗中最后一段的诗人自陈。 画作的内容一如诗文中那样直白又磊落。 其四暗示法。
画面与诗中内容无直 接关联,而是以画面中的形象暗示诗中 所表达的内涵。以《小宛》为例。按孔颖 达《毛诗正义》之《小宛》乃“大夫刺幽 王也”,即士大夫讽刺幽王施政之诗。欧 阳修认为《小宛》主旨为“大夫刺幽王败 政,不能继先王之业”。朱熹则提出《小 宛》的主旨为“大夫遭时之乱,兄弟相戒 以免祸之诗”。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比兴的 手法,即以此物引出其他含义。故此诗中 提到的意象极多,如斑鸠鸟、螟蛉、鹡鸰 等虫鸟,先人、庶民、兄弟等人物,饮 酒、采菽、占卜的活动等等。
画家在表达
这首诗时创作了一位士人坐于茅屋内仰首
远眺的画面。茅屋的结构简陋但有坡石、野花环绕,竹帘漫卷,颇具雅意。文士箕
坐于席上,举首远眺,意态闲适。天际有
飞鸟翱翔。茅屋周围环绕着两丛茂盛的筠
竹,竹林边小溪流淌。这幅画面似乎与诗
文中多方托物以寓时政的情感表达相去
甚远。然画家却在整幅画中紧扣“大夫”
这个人物。无论是“败政不能继先王之
业”,还是“兄弟相戒”,这些主旨的传
达者均是“大夫”这个人物。画家即以全
部笔墨来塑造大夫这个人物。
结语
世传马和之《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卷以唐人孔颖达注疏的《毛诗正义》结合 宋人对《毛诗》的再度阐释为文本创作而 成。这幅画卷依靠的文本是《小雅·节南 山之什》篇所包含的十首诗文。《诗经》 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当时社会生活与政 治生活的写照,其后经历汉代、魏晋与 唐代、宋代文人的一再阐发、释读,形成 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当画者试图将具有丰 厚内涵的诗作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时,图与文的关系的处理就显得极有研究 意义。在本文中,作者以《小雅·节南山 之什图》卷为例探讨了画作中的图文关 系。此幅画作在图文构图关系上采用右图 左文、一文一图组成长卷的构图形制。在由文到图的转化中,画家采用了截取式、 象征式、直述式、暗示法等手法创作,在 以图蕴藏诗文内涵和以视觉图式展示画面 内容方面尽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这对于现 实中的书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徐邦达、杨仁恺、薛永年、黎晟 等学者认为现存的《毛诗图》中有一些可 能是孝宗书文。
参考文献
[1]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龚抗 云等整理,刘家和审定,《十三经注疏·毛 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苏辙,《诗集传》,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第7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北宋]欧阳修,《诗本义》,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6年。
[4]朱熹集注,赵长征点校,《诗集 传》,中华书局,2011年。
[5]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 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程建,《回归与重构》,华中师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7]程佳佳,《〈诗经·小雅·节南山 之什〉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1年。
[8]黎晟,《马和之〈毛诗图〉研 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9]徐邦达,《传宋高宗赵构孝宗赵 (慎)书马和之画〈毛诗〉卷考辨》,《故 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
[10]杨仁恺,《关于马和之〈诗经图〉 的一些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 2期。
[11]徐邦达,《赵构书马和之画〈毛 诗〉新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 年第A1期。
[12]黎晟、冯鸣阳,《马和之〈毛 诗图〉政治意涵考察》,《中国美术研 究》,2014年第3期。
[13]李杰荣,《马和之〈诗图卷〉在 清宫的搜集与散佚》,《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aHeZhiXiaoYaJieNanShanZhiShiTuJuanQianX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