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笔墨语言转换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0-29 08:48120
内容提要:中国艺术的主流是诗,山水画是无声诗,所以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因而宋元以来它就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在历史思潮和文化背景下,在这个时代的命题上,山水画家应该创作出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做出中国山水画新的创造、新的贡献。关键词:时代精神;笔墨;意境;观照一、对传统笔墨和精神的继承中国山水画历来重视传统,其创...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内容提要:中国艺术的主流是诗,山水画是无声诗,所以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因而宋元以来它就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在历史思潮和文化背景下,在这个时代的命题上,山水画家应该创作出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做出中国山水画新的创造、新的贡献。

关键词:时代精神;笔墨;意境;观照

一、对传统笔墨和精神的继承

中国山水画历来重视传统,其创新始终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所谓“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正是这些大家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笔墨形式,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理论体系。

传统为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汲取营养,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促使艺术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中国画传统笔墨与精神的继承,既要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血脉之中,也要坚守其永恒不变的内在精神力量。首先,山水画在变革中应坚持中国画笔墨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笔墨语言转换 山水画创作 李可染 第1张

李可染 夕照中的重庆山城 45.4cm×53cm 1956

笔墨审美意境的构建,不仅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品格的体现,也是指导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因素,能够传递出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学识修养。中国画语言的革新离不开笔墨,笔墨不仅是山水画的基本工具和媒介,更是其艺术表现力的核心,其质量、形式、结构、精神都是品质的基本保障,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中国画舍笔墨而无其他。

其次,山水画是中国人崇尚自然、寄情自然、赞美自然的艺术表达。山水画家须体悟大道,弘扬大道,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着“道”而展开,天人合一是其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精神贯穿整个绘画创作过程。自然山水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山水画家须观照自然,从天地的整体气象中探究万物的特性和神韵,以展现天地的造化之美。

一千多年来,山水画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它始终追求表现大自然的“神”和文化理想的“道”,使人们能在山水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引发文化的共鸣。南齐画家谢赫提出的图绘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中国古代品评艺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

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笔墨语言转换 山水画创作 李可染 第2张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206.3cm×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它概括了如何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笔墨作为绘画语言在表达物象外形、结构、色彩方面的重要作用。笔墨是呈现物象的载体,而笔墨精神则体现了画家的修养和气质。谈论中国画的笔墨结构,自然离不开笔墨精神。如果把笔墨结构比作“骨、肉、血”,那么笔墨精神就是它的“精、气、神”。笔墨是历代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和创造的技法与经验,它不仅是画家描绘物象的手段,更成为主体精神抒发的载体。在笔与墨的交融中,展现出千丘万壑的壮丽景象。

坚持传统笔墨是绘画的根本审美要求,中国笔墨的审美理念与中国文化对人的要求相契合,许多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人的修养与行为的大背景下。笔墨中蕴含的中国画精神,处处闪耀着生命之光。中国画很少表现无生命之物,笔墨间透露出画家本身的生命气息,而这种生命气息是绵延不绝的,不断转化着其生命形态。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的表现与西方风景画存在显著差异。西方风景画更注重眼前所见之景的描绘,而山水画则主要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及人类的宇宙观,因为人与宇宙处于相同的运动轨迹之中,人本身便是一个小宇宙。画家正是通过这种宇宙观来观照和感悟生命。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山水画笔墨语言及风格的确立,除了对传统的学习之外,还必须深入观察、体悟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捕捉自然之美,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的气息、节奏和神韵。写生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要对自然物象进行深入了解,把握其生命的客观规律,如“树分四岐”“石分三面”,并借鉴古人的艺术手法进行再创造;其二,写生要写出对象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描绘对象来表达自身的精神气质。画作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在写生过程中,要“取象不惑”,即面对物象时要洞察其本质,不被表象迷惑,通过把握内心所感受到的真实来表达物象,从而实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

通过反复与自然造化的移情、对话和感悟,画家能够更真实地捕捉自然的神韵和气息,从而在作品中传达出自然的生机与灵动。以造化为师,山川自然在主体审美观照后,心境得以净化和升华,其作品中的风神韵味更具内涵和意境。山水画写生不仅是绘画技艺的实践,更是画家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体现了道家物我两忘、物我归一的精神境界。山水画写生不仅承担着收集素材、表现客体的功能,还能捕捉到许多独特的瞬间和景致,为日后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灵感来源。因此,山水画写生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灵的修行。画家在大自然中感受天地之美,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注重法度与程式,以山水画为例,其山石、树法、云水等技法均经过高度艺术加工,形成了程式化的表现形式。程式化是通过学习与积累,建立起一套熟练运用的笔墨系统,它是艺术精练与高效的体现。然而,一旦这一系统趋于成熟,便可能使画家产生依赖,导致作品陷入重复与公式化,失去对客观物象的本真探索与创新精神,进而沦为教条主义的桎梏。

艺术之精髓在于独创性,去程式化,意味着重新在创作实践中探索新的笔墨表达方式,回归真情实感的原点,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勇于开拓,使作品意境深远,灵气四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主客观、物与我的和谐统一,这是历代画家不懈的实践目标。北宋山水画家范宽在悟出“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的道理后,摒弃旧习,移居终南,深入自然,师法造化,领略山水之雄浑神韵,创作出《溪山行旅图》(图1)等名作,“写山真骨”。

在现代生活中,都市化的环境使人们难以有充裕时间亲近自然,因此,写生成为我们感受和体验自然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写生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记录,更是主观情感与创造力的体现,包括结构与笔墨的处理,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涉及在特定环境中对绘画过程的体验与享受,旨在将眼中之景转化为笔下之境。写生是山水画学习与创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山水画中情境与意境的表达

自宋元以来,山水画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与“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山水画由山川寄情转变为陶冶性情之工具,成为变化气质、提升人格修养的方式,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王昌龄在《诗格》中将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类,这一分类同样适用于山水画的审美。情境与意境均源于视觉感受,又超越视觉,是画家物我交融的心灵感悟,需要画家深入自然,体悟“情”与“意”,将其审美理想融入绘画语言之中。

情境与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核心追求和内在精神的体现,缺乏情境与意境的山水画作品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情境源自客观世界,是某种情绪抒发的产物;而意境则基于情境所引发的感受,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氛围,它是人的精神的外化表现。山水画更多地表达了一种从主观出发的精神追求,即先立意后造景,借景抒情,运用抽象的意象来传达画家对自然山川的感悟与体验,它是吟咏性情、超脱尘世的心灵栖息地,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在此,自然之美已转化为画家自我审美的观照,笔下的山水往往超越了现实的束缚,成为诗意化的内心写照。画家以诗意的眼光体验世界,将情感倾注于与自己心境相契合的景物之中,从观察角度到表达方式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甚至赋予景物以生命,实现情境合一、物我相融。

具体到画面中,情境与意境不仅是画面所叙述的内容,也是画面所呈现的形式乃至技法表现,包括结构布局、笔墨运用等方面。例如李可染先生的《夕照中的重庆山城》(图2),以洗练透明的笔墨描绘了落日余晖照耀下的山城景象,层层叠叠的建筑依山而建,画面氛围将观者带入一个明净高华的审美世界,仿佛忘却尘世烦恼,画面洋溢着浓厚的诗意,这是“意匠”运用所达到的“意境”之美,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厚热爱。

四、山水画的时代变革与语言转换

山水画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从语言角度看,从早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到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峰峦雄厚、势壮雄强”,再到南宋山水画的“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以及元明清山水画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中国山水画完成了从早期形态到成熟形态的转变,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时代风格。

20世纪以来,山水画创作受到“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尝试融合中西艺术语言,题材上也逐渐转向现实生活,现代性特征日益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国画改造”思潮涌动,“为祖国山河立传”成为主流观念,山水画语言变革更具时代特色,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描绘“真山水”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风格形态。

20世纪80年代的“85美术新潮”再次引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了山水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如今,山水画在风格语言、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早在南朝时期,宗炳就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及“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论断。一千多年来,山水画在追求表现大自然生命体的“神”和作为文化理想的“道”上始终一脉相承,而将这些追求落实到具体笔墨语言的“理法”上,则经历了不断的迭代变革,形成了各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郭熙曾说:“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历代山水名家既遵循苏轼提出的“画有常理”,又如同石涛那样勇于“我用我法”,在笔墨的探索与实验中大胆创新。在山水画创新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精神的纯正性,又要体现画家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让人能通过作品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形成作品图式与现实经验的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活的艺术感染力,唤起文化的共鸣。

山水画的当代性必然涉及题材的更新,但无论题材如何变化,都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情感诉求,才能与当代人的情感相契合。为了表达新的题材,必须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寻找适合的笔墨方式,无论是嫁接还是融汇,古今中外都可以借鉴,但中国画深层的笔墨精神是永恒不变的。

山水画的当代性突破应该在于笔墨语言的时代特征,这种笔墨应建立在当代生活体验之上,题材与语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创作出既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又能展现东方古典意蕴的艺术作品。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山水画已经步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山水画不再局限于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以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活为题材的山水画,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延续了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并越来越多地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开拓了新的境界。近十年,城市山水画题材迅速发展,涌现出方向、卢禹舜、董小明、王秋童、宋玉明、樊枫等致力于城市题材探索的画家群体,他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例如方向老师创作的城市题材山水画,更多地关注真实生活,通过生活的真实来领悟生命的真谛,探究和揭示城市生活背后的文化精神。方向老师还将2022年在国家画院举办的个展主题命名为“人间山水”。

当代山水画创作正处于一个语言变革的时代,既有横向融合异域艺术的创新尝试,也有纵向追溯传统山水画精髓的再构努力。在山水画变革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国画笔墨的审美特征,因为笔墨的审美能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品格。人们通过欣赏笔墨山水,能够获得如澄怀味象般雅化的人性感知,进而通过画面的秀雅、淡逸、幽远,抵达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山水画是自然观照与人文关怀的心灵印迹,中国山水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始终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追求,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整个绘画创作过程。结语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诗性品格、形式语言和笔墨表现能力,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实践和追求的。只有不断地修炼、积累,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学习并借鉴历代大家的笔墨语言,同时经常到自然中去感悟,才能使自己的形式表现和笔墨语言不断丰富与完善,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M].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80.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shczdsdjsybmyyzh.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